发信人: housestu (生活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化), 信区: RealEstate
标 题: 说说96级买房面临的环境兼答土豆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Dec 31 11:40:57 2013), 站内

发现土豆现在喜欢深夜发帖冲十大,拜读了《96级应该有6套房》,觉得着实气度不
凡,怪不得能高居十大。我是98年来北京上学,虽然不是96级,但所处的环境差不多,
感觉当年的社会环境与现在相比还是相差很大。土豆教主虽然年少多金、聪明绝顶,但
毕竟是06年才来的,希望能给教主一些参考。

总的来说,土豆这篇文章是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在确认房价上涨趋势的情况下,为
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设计出的一套行为方案。这有一个悖论:如果大家都料事如神,看
到10年来房价一路上涨,那为何才买6套房,应该大举借债买个60套、600套才对。如果
大家不能做到料事如神,谁又会啥事不干攒够了首付就买房?即使在上涨大趋势已经确
立的情况下,2005、2008、2011这几个小反复都能改变不少人的决定。房子对绝大部分
人来说,还是消费品,买房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把买房当爱好的人毕竟比
较少。行了,说说96级买房的社会环境吧。

1.96级本科毕业是2000年左右,当时北京房市是处于非常冷清的环境。1998-2002年,
北京房价实际上经历了一轮较大的调整,下跌幅度超过30%。1994-1996年亚运村的新房
卖到了10000元左右,2002年附近也就5000上下。当时房屋供应量也大,房产销售经常
要送东西吸引客户。北京本地人的买房需求尚未唤醒,大部分还习惯于等单位分房。现
在提到回龙观、天通苑经适房好多人说是腐败,但其实不了解具体历史环境。那时候的
经适房并不是为低收入者准备的,而主要针对收入水平中上的人群,主要是为了给那些
有一定的积蓄和经济能力,但单位不能解决分房的人提供的。所以完全不限购,即使如
此,卖的也是不大理想。房价在下跌、供给量大、大家都没什么购房意识,除了真的急
需外,谁也不急于买房。所以3000元的望京(真的有过吗?呵呵)估计是错过了。

2.那时候北京的吸引力没那么强烈。2000年左右毕业的学生还是首选出国深造,很多就
留在硅谷不回来了。在国内就业的,当时IT行业流行去深圳,去上海的也不在少数。帝
都的魅力现在是大啊,我的同学好多已经拿到美国牛校tenure-track faculty的现在都
想回来,给个senior asso都愿意干,唉。

3.2000年左右还是个比较理想主义的年代,搞IT的创业的不在少数。当然大多数失败
了,以事业为重心的时候,不会整天想着捣鼓房子。紫竹桥、北苑什么的估计也就错过
了吧。

4.啃老买房作为主流价值观也就是最近一两年才确立的,我毕业那时候绝对是以啃老为
耻的,我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自己攒够了首付买的房,所以大多数买房没那么快,也就买
不到那么便宜的了,这点不能跟土豆相比。

5.有一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上水木的“高知”往往容易被牛刀之流忽悠,这点
反而不如市井百姓看得准。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容易被漂亮的理论欺
骗,什么房价收入比啊,利息够租房啊,听起来很有道理,又披着美国、日本经验的外
衣,容易把人蒙住,而不去仔细研究这些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条件是否符合。第二个问
题,名牌大学毕业的人,刚毕业时心理期望往往过高,总觉得自己应该能住比较好的房
子,从而怀疑房价上涨的合理性。房价泡沫论也就容易盛行。等在社会上摔打几年,对
自己能有清醒认识的时候,房价已经涨上去了。如果2000年左右毕业的人,我感觉2005
年之前能够认识到房价还处于低估的少而又少,我如果不是那年暑假当了一个月的中介
也认识不到。但2006年的时候应该能看清楚大趋势了。到2009年还看不清的就属于很迟
钝了。

综合而言,对于96级的清华计算机研究生,我认为目前有2-3套房,总价值600-1000万
元的应该是正常水平。少于2套房和多于4套房的,应该来说都不大常见。6套房嘛,估
计还是凤毛麟角的。


--

※ 修改:·housestu 于 Dec 31 11:45:54 2013 修改本文·[FROM: 219.143.216.*]
※ 来源:·水木社区http://newsmth.net·[FROM:219.14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