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lime (salime), 信区: LeslieCheung
标 题: 三十年细说从头——香港老电影和八卦往事1 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Oct 17 23:06:53 2013), 站内
香港电影历史可以分好几个阶段,太早的我想大家也没兴趣去看了,就从1970年
开始吧,这一年,香港电影摊上大事了。
1970年4月,邹文怀带着何冠昌,蔡永昌,梁风等得力干将从邵氏公司出走,以40
万港币的资本,创立了嘉禾制片公司,从此,香港电影从一家独大进入双雄争霸
的局面。
要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李翰祥是个绕不过去的大腕,因此就用了他的回忆录
《三十年细说从头》做个主标题。
李翰祥当年在香港《东方日报》上连载随笔,写了三年,然后编辑合集成了《三
十年细说从头》,后来他还拍过一部同名的电影,把在邵氏拍电影时遇到的片场
奇情八卦敷衍成了一部电影,对邵氏的大片场制度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电影开
头那成千套的戏服,整整齐齐一排一排的打开,真心震撼,电影趣味十足,还有
艳情片段,大家可以百度看看。
1970年
这一年的票房冠军是王羽的《龙虎斗》,207万。
王羽香港第一代功夫武打明星,大导演张彻的第一代爱将,李小龙之前,香港电
影片酬最高,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武打明星,主演的《独臂刀》曾经辉煌一时,是
邵氏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电影,成就了张彻“百万大导演”的美名。
王羽先是在上海上学,游泳健将,1960年到了香港之后,轻松得了三项游泳冠
军,而且次年还蝉联了,后来一度有误传说他是从上海游到香港的,其实游水去
香港的不是王羽,而是后来拍过《雪山飞狐》的孟飞,游了10个小时……
王羽自幼顽皮,爱打架,他儿时在上海和后来胡金铨的爱将”金燕子“武侠皇后
郑佩佩住同一条街,相隔几栋屋子,据称当时父母都禁止小孩和王羽玩耍。
张彻脾气不好,但非常宠着王羽,同样是张彻的弟子,午马——就是《倩女幽
魂》里的燕赤霞,经常被张彻骂的狗血淋头,但从不骂王羽,即使王羽搞出很大
的篓子。
结果宠着宠着宠过头了,王羽这个人很情绪化,为人冲动,最终还是师徒决裂,
王羽跳出邵氏,投奔嘉禾了。
后来王羽去了台湾发展,是台湾三大黑帮组织竹联帮的中坚人物,曾经因为黑道
争锋,被砍成重伤,直接引发了台湾两大黑帮势力火并,导致竹联帮洗牌。
他女儿王馨平,也曾是影视明星,在90年代初也是当红歌手,主唱的《别问我是
谁》流行一时。
王羽自立门户后,张彻马上又培养了第二代弟子:姜大卫和狄龙,这两位后来也
成了邵氏的大明星,风头更胜王羽。
张彻是香港电影史上不能不提的一代宗师。张彻早年在上海经营戏院生意,钟爱
电影,写过几部剧本,1949年,他得了个做导演的机会,去台湾拍摄《阿里山风
云》,不料当年中国政局风云突变,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不过值得安慰的是,
这部《阿里山风云》成了台湾本土第一部电影,张彻由此载入台湾电影史。
张彻留在台湾,受到蒋经国的赏识,成为他的幕僚,和台湾当局的很多高官都有
交情,五十年代末,张彻难忘电影梦,去香港帮一个女老板拍电影,结果票房惨
败,还惹了满城绯闻,落魄尴尬之际,也无颜再回台湾,于是就在香港蜗居,靠
写影评混饭吃,张彻毕竟是个大才子,影评写的花团锦簇,见识不凡,被大老板
看中,先去电懋,后投邵氏,几番转折,终成大导演。
张彻能写文章能作曲,“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这首
歌可谓妇孺皆知,很多人以为是台湾民歌,其实是张彻为《阿里山风云》作曲的
电影主题歌。
1970年,张彻已经是邵氏电影公司的头牌导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邹文怀要
出走自立门户,邵逸夫问计张彻,张彻就一个字:“放”,然后还写了一幅字送
邹文怀:“知己酒千斗,人情纸半张;事实如棋局,先下手为强”,颇为潇洒。
张彻1969年结婚的时候,邹文怀是证婚人,想必两人关系匪浅……
张彻这一年的作品有《十三太保》和《报仇》,《十三太保》票房排名第四,
《报仇》获得亚洲影展数项大奖,都是经典邵氏电影。
姜大卫这一年23岁,凭借《报仇》荣获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香港历史上
首位“亚洲影帝”,俊朗的外形,加上不羁的性格,风靡万千少女。
据说当时有个初中小女生,把零用钱都花在戏票上,在各大戏院买靠前的座位看
《报仇》,十几年后仍能默背电影情节,后来把姜大卫的角色“小楼”这个名字
借用过来,写了本非常著名的小说——《霸王别姬》,这个小姑娘就是李碧华,
这本小说又被陈凯歌拿去拍了电影。
这一年最值得写入电影史的,是票房16万,年度票房排行榜57名的《董夫人》。
这部电影是女导演唐书璇的作品,唐书璇出生豪门世家,祖父唐继尧是民国历史
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她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专业毕业后,带着海外资金回到香
港拍电影,因为没有票房压力,所以拍的随心所欲,于是就有了这部文艺电影
《董夫人》。
《董夫人》获得了1971年台湾电影金马奖五项大奖,主演卢燕凭此片获得金马影
后,并引起了海外电影界的关注,进入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竞赛单元,颇有艺术价值。
这部电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前奏,唐书璇本人电影作品不多,但是她在香港电
影界的地位很重要,在她之前,香港电影圈基本是中国传统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
模式,她是第一个海外归来的学院派导演,在她之后,谭家明,徐克,许鞍华等
等学院派的导演开始冒头。
像张叔平曾经是唐书璇的副导演,谭家明,王家卫等都受她的影响。
1973年,她又拍了《再见中国》,1987年才在香港公映。
据说香港开埠以来,总共禁过三部电影,《再见中国》是其中之一,缘由是“可
能损害邻近地区友好关系〔及〕妨碍治安”。
《董夫人》和《再见中国》都入选了“百大经典华语电影”。
唐书璇后来又拍了《十三不搭》和《暴发户》,1979年回美国去相夫教子,从此
息影。
1975年,她创办了电影杂志《大特写》,这是一本同人志风格的杂志,有点类似
网络时代的专业论坛,不以订购盈利为目的,只是为了同好交流,一共出版了66
期,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香港电影工作者,杂志停刊后,骨干编辑们后来成立了
新杂志《电影双周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唐书璇是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
精神教母。
--
※ 来源:·水木社区http://newsmth.net·[FROM:112.251.150.*]
标 题: 三十年细说从头——香港老电影和八卦往事1 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Oct 17 23:06:53 2013), 站内
香港电影历史可以分好几个阶段,太早的我想大家也没兴趣去看了,就从1970年
开始吧,这一年,香港电影摊上大事了。
1970年4月,邹文怀带着何冠昌,蔡永昌,梁风等得力干将从邵氏公司出走,以40
万港币的资本,创立了嘉禾制片公司,从此,香港电影从一家独大进入双雄争霸
的局面。
要说70年代的香港电影,李翰祥是个绕不过去的大腕,因此就用了他的回忆录
《三十年细说从头》做个主标题。
李翰祥当年在香港《东方日报》上连载随笔,写了三年,然后编辑合集成了《三
十年细说从头》,后来他还拍过一部同名的电影,把在邵氏拍电影时遇到的片场
奇情八卦敷衍成了一部电影,对邵氏的大片场制度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电影开
头那成千套的戏服,整整齐齐一排一排的打开,真心震撼,电影趣味十足,还有
艳情片段,大家可以百度看看。
1970年
这一年的票房冠军是王羽的《龙虎斗》,207万。
王羽香港第一代功夫武打明星,大导演张彻的第一代爱将,李小龙之前,香港电
影片酬最高,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武打明星,主演的《独臂刀》曾经辉煌一时,是
邵氏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电影,成就了张彻“百万大导演”的美名。
王羽先是在上海上学,游泳健将,1960年到了香港之后,轻松得了三项游泳冠
军,而且次年还蝉联了,后来一度有误传说他是从上海游到香港的,其实游水去
香港的不是王羽,而是后来拍过《雪山飞狐》的孟飞,游了10个小时……
王羽自幼顽皮,爱打架,他儿时在上海和后来胡金铨的爱将”金燕子“武侠皇后
郑佩佩住同一条街,相隔几栋屋子,据称当时父母都禁止小孩和王羽玩耍。
张彻脾气不好,但非常宠着王羽,同样是张彻的弟子,午马——就是《倩女幽
魂》里的燕赤霞,经常被张彻骂的狗血淋头,但从不骂王羽,即使王羽搞出很大
的篓子。
结果宠着宠着宠过头了,王羽这个人很情绪化,为人冲动,最终还是师徒决裂,
王羽跳出邵氏,投奔嘉禾了。
后来王羽去了台湾发展,是台湾三大黑帮组织竹联帮的中坚人物,曾经因为黑道
争锋,被砍成重伤,直接引发了台湾两大黑帮势力火并,导致竹联帮洗牌。
他女儿王馨平,也曾是影视明星,在90年代初也是当红歌手,主唱的《别问我是
谁》流行一时。
王羽自立门户后,张彻马上又培养了第二代弟子:姜大卫和狄龙,这两位后来也
成了邵氏的大明星,风头更胜王羽。
张彻是香港电影史上不能不提的一代宗师。张彻早年在上海经营戏院生意,钟爱
电影,写过几部剧本,1949年,他得了个做导演的机会,去台湾拍摄《阿里山风
云》,不料当年中国政局风云突变,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不过值得安慰的是,
这部《阿里山风云》成了台湾本土第一部电影,张彻由此载入台湾电影史。
张彻留在台湾,受到蒋经国的赏识,成为他的幕僚,和台湾当局的很多高官都有
交情,五十年代末,张彻难忘电影梦,去香港帮一个女老板拍电影,结果票房惨
败,还惹了满城绯闻,落魄尴尬之际,也无颜再回台湾,于是就在香港蜗居,靠
写影评混饭吃,张彻毕竟是个大才子,影评写的花团锦簇,见识不凡,被大老板
看中,先去电懋,后投邵氏,几番转折,终成大导演。
张彻能写文章能作曲,“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这首
歌可谓妇孺皆知,很多人以为是台湾民歌,其实是张彻为《阿里山风云》作曲的
电影主题歌。
1970年,张彻已经是邵氏电影公司的头牌导演,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邹文怀要
出走自立门户,邵逸夫问计张彻,张彻就一个字:“放”,然后还写了一幅字送
邹文怀:“知己酒千斗,人情纸半张;事实如棋局,先下手为强”,颇为潇洒。
张彻1969年结婚的时候,邹文怀是证婚人,想必两人关系匪浅……
张彻这一年的作品有《十三太保》和《报仇》,《十三太保》票房排名第四,
《报仇》获得亚洲影展数项大奖,都是经典邵氏电影。
姜大卫这一年23岁,凭借《报仇》荣获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香港历史上
首位“亚洲影帝”,俊朗的外形,加上不羁的性格,风靡万千少女。
据说当时有个初中小女生,把零用钱都花在戏票上,在各大戏院买靠前的座位看
《报仇》,十几年后仍能默背电影情节,后来把姜大卫的角色“小楼”这个名字
借用过来,写了本非常著名的小说——《霸王别姬》,这个小姑娘就是李碧华,
这本小说又被陈凯歌拿去拍了电影。
这一年最值得写入电影史的,是票房16万,年度票房排行榜57名的《董夫人》。
这部电影是女导演唐书璇的作品,唐书璇出生豪门世家,祖父唐继尧是民国历史
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她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专业毕业后,带着海外资金回到香
港拍电影,因为没有票房压力,所以拍的随心所欲,于是就有了这部文艺电影
《董夫人》。
《董夫人》获得了1971年台湾电影金马奖五项大奖,主演卢燕凭此片获得金马影
后,并引起了海外电影界的关注,进入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竞赛单元,颇有艺术价值。
这部电影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前奏,唐书璇本人电影作品不多,但是她在香港电
影界的地位很重要,在她之前,香港电影圈基本是中国传统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
模式,她是第一个海外归来的学院派导演,在她之后,谭家明,徐克,许鞍华等
等学院派的导演开始冒头。
像张叔平曾经是唐书璇的副导演,谭家明,王家卫等都受她的影响。
1973年,她又拍了《再见中国》,1987年才在香港公映。
据说香港开埠以来,总共禁过三部电影,《再见中国》是其中之一,缘由是“可
能损害邻近地区友好关系〔及〕妨碍治安”。
《董夫人》和《再见中国》都入选了“百大经典华语电影”。
唐书璇后来又拍了《十三不搭》和《暴发户》,1979年回美国去相夫教子,从此
息影。
1975年,她创办了电影杂志《大特写》,这是一本同人志风格的杂志,有点类似
网络时代的专业论坛,不以订购盈利为目的,只是为了同好交流,一共出版了66
期,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香港电影工作者,杂志停刊后,骨干编辑们后来成立了
新杂志《电影双周刊》,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唐书璇是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的
精神教母。
--
※ 来源:·水木社区http://newsmth.net·[FROM:112.251.15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