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ineming (老明|最爱贵州版,没有之一), 信区: Sanguo
标 题: 【诗言志】魏武挥鞭——透过诗歌看曹操(转)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pr 10 16:39:16 2014), 站内

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大致可以窥视到曹操的内心世界。
所以本文略谈一下我认为的曹操,一些个人观点,纯属扯淡
图1
[upload=1][/upload]

中国古代的诗人,有的以风云为归宿,有的以风月为归宿,有的号称豪放,有的号称婉约。然而豪放者,多止于山水之阔,婉约者,多止于多情言愁。然而有这么一个人,以山川为诗魂,用星河壮诗威。英雄挥刀,文人泼墨,而他刀笔合一。其人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古往今来,天下敢自称奸雄者,屈指唯曹操一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说这话的许邵,听这话的曹操,都明白这东汉末年,哪里会是个治世,必然是个城旗变幻,中原逐鹿的乱世!

  曹操听完这十个字的评价,大喜!

  毛宗岗批得妙:“喜得恶,喜得险,喜得直,喜得无礼,喜得不寻常,喜得不怀好意,只此一喜,便是奸雄本色。”

东汉末年,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清明的文景之治,强悍的汉武时代,都渐行渐远,辉煌不再。曾经强大、富庶、统一的大汉王朝已经气若游丝,奄奄一息。先有黄巾起义,九州暴乱;后有董卓造孽,战祸不已。因之,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在破坏人类文明的憎恨气氛里,在硝烟战火的刀光剑影中,百姓流离失所,人人朝不保夕,在瑟瑟寒风中感到惶惑、恐惧和无助。


帝国的太阳落山了,黑暗的分裂动乱时代来临了。

[b][color=#8A2BE2]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color][/b]

曹操的这首《薤露行》写的便是汉末局势动荡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历史画卷。十常侍乱政,大将军何进密召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谋泄,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率大军进京,趁机窃取了国家大权,遂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一时间风雨飘摇。
图2
[upload=2][/upload]

面对这样混乱的局面,曹操会坐视不管么?

他是一个挺身而出的刺客,却刺董失败。但他认为自己是大有为之身,岂可随意赴死?逃回家乡陈留后,数百宗族被他召集起来。不仅是曹家,还有夏侯家。血缘与使命在这里汇合,他引领着这些热血方刚的青年,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远征。慨叹、惋惜、激愤之情,充斥于曹操此时的笔下。他先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b][color=#8A2BE2]《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color][/b]

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向讨伐董卓。然而这支联军的成员却各怀私心,为了保存实力按兵不动,踌躇不前。曹操对联军的行为十分不满。激愤之下,他对着这些诸侯喊道:“竖子不足与谋!”于是独自引领人马追击董卓,却不幸中了埋伏,损兵折将。不是愤青,恐怕很难做出这些举动。在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们忙着争权夺利的时候,他在为汉家的江山做最后的努力。回到大营,各诸侯依旧终日置酒。

  他输掉了几千人,但是彻底看清了这个天下。对于那些早就抛弃了汉室、抛弃了同僚的盟友们,曹操眼里只剩下冰冷的愤怒。与这帮鼠辈合作不足以成大事,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

   然而志向的实现,需要实力的支撑。曹操很快找到了扩充实力的办法——剿灭黄巾军余党。此时曹孟德的真实想法,是为了匡扶汉室,还是为了个人野心?恐怕不得而知。我们能见到的,青州发轫,收编的三十万大军,犹如铿锵沉雄的诗句,在战旗的指引下,终于得以迈出自己的步伐。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从安徽到山东,一千华里的行军,让他发掘出了壮丽的悲悯。

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此时,只有一曲挽歌才能负载浩劫一般的乱世,才能负载作者伤时悯乱的心境。此时的曹操悲感填胸,“莽苍悲凉,气盖一世”。


正因为此诗实录当时事实并直抒胸臆,故全诗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直陈其事,无一丝造作。正如方东树所云:“此诗(《薤露行》)浩气奋迈、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姿真朴,一起胸直高大,收悲痛哀远。”对《蒿里行》则说“直朴,雄阔,远大”。这是曹操年轻时所作,辞藻间充满了曹操的理想抱负和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愿望。

这不仅是对百姓的挽歌,也是对大汉王朝的挽歌。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
图3
[upload=3][/upload]

此后的曹操东征西战,战吕布、攻徐州、破袁术。

此时的曹操已不再是当年那个热血青年,残酷的现实悄然改变着他。他时而沉稳冷静,时而冲动易怒。一路征战,直面的,除却山河、苍生,就是自己。曾经的爱国志士曹操已死,为今之计,是如何在乱世的漩涡中活到最后。也许世人昨日不理解我,今日依然不理解,哪怕明日还是不理解。但我依旧是我,我只为自己而活,哪怕不择手段。曹操从一开始就走向扭曲,最终变成一个也许连他自己都不想变成的人。


曹操的前半生,在志气不申中度过。儿时,天下莫之许也。青年,皇权不振,危机四伏。讨董时,曹操独自追击董卓,不幸战败,周围的目光莫不包含着讥笑与不屑。之后,整个兖州背叛了曹操。和吕布对峙,三军缺粮,又不得不放任部下劫掠。可以说,曹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乱世那种惨烈的斗争,凶险的人性给塑造成最后的样子的。他经历过苦难,却最终成为一个异端的志士。在手握重兵后,一代奸雄的本性表露无遗。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时光倒回到诸侯讨董以前,有一件小事不太起眼,却对曹操性格的转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吕伯奢之死。


在这之前,曹操杀人,都是国家蠹虫,不法豪强,他自认为没错。但这一次,他杀错了。过度的警惕和恐惧误导了曹操。大错已经铸下,不可挽回。从此,曹操再也不能说自己一身洁白,问心无愧。通向尸山血海的道路已经铺开,而祭刀的却是一群无辜的人。


这就是命。


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皇帝号令天下。这是忠臣的行为?还是奸雄的策略?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世人看来,曹操所有的面具都被这一“大逆不道”的行为撕毁得干干净净,“汉贼”的帽子他是彻底摘不掉了。曹操的父亲被杀,徐州立马便成了人间地狱,“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他内心阴暗的一面在这一刻彻底暴露,复仇的怒火又为其劣迹添上了一笔,成为其一生永远抹不去的污点。
图4
[upload=4][/upload]

曹操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步步站稳了脚跟。然而,他的老朋友袁绍也统一了河北。终于,一场宿命的决战在公元200年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官渡决战,决战官渡。在那广阔的中原大地上,几十万疲惫的生民对峙着。

双方的统帅对彼此太熟悉,却又太陌生了。袁绍还是当年的袁绍,曹操早已不是当年的曹操。袁绍打仗依旧带着他的图书车仗金帛,曹操为了胜利早已能使出“借头收心”这样恶毒的计策。正因为这样的变化,背袁投曹的郭嘉以一番“十胜十败论”预言了战争的结果。

七万曹军在倚天剑的引领下,以火为辅助,大破七十万袁军。剑锋所指,席卷河北。


对于袁绍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因为政治分歧走向战场的敌人,曹操的情感有些复杂。一方面,他终于通过战胜袁绍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他又少了一个朋友——当年的伙伴们,或死于黄巾,或死于战乱,或死于自己之手。


于是有了哭祭袁绍。


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曹操有刘邦那样的大气,刘秀那样的温和,甚至朱元璋那样的不可一世。他做不到,也不可能。这三位人物,都是带着一群同学老乡就打下了天下,而曹操不同。
他一生中最险要的关键词,仍然是背叛。


更不幸的是,背叛他的,多是他尊敬、看好的人,陈宫,刘备,以及官渡之战后他一把火烧掉的黑名单。在那场决定中原气运的战役中,很少有人相信他能赢,背叛他的人可以排队排到几公里以外,他只能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千秋功罪,谁能评说?四方扰攘,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是以战止战,以求国泰民安。天下大乱,祸乱的根源在哪里?是野心,是诸侯放不下的欲望。

他的目光更加朴素,更加平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公元206年正月,曹操从邺城出兵,取道河内,征讨高干。当时正值严冬,在大雪纷飞的太行山,他以慷慨悲凉之气,写下了这首《苦寒行》,描述了行军时的辛苦。

[b][color=#8A2BE2]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color][/b]

曹操在简陋的军帐中感慨万千。他毫不掩饰自己盼望回到安定生活的凡俗欲念。在写出自己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的同时,又表露了自比周公,排除万难、取得胜利的决心。此诗不过是从军之作,却取境阔远,写景叙情,苍凉悲壮,用笔沉郁顿挫。
图5
[upload=5][/upload]

随着曹操地盘的扩大,事业逐步走向巅峰。此时的曹操胸怀宏伟的政治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言为心声,他此时写出来的诗歌以鞍马为文,字里行间迎面扑来的霸气,大气磅礴,震慑人心。

公元207年五月,曹操出兵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胜利班师。在这途中,曹操创作了其代表作之一的《步出夏门行》组诗。

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其诗悲壮慷慨,震古烁今。他任意挥洒着自己的远大理想,淋漓尽致。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则是最突出的代表。他面对离乱的现实,产生悲凉凄苦之感,但在他凄怆伤时的乐调里,却一直交织着慷慨奋发的音符,浩气奋迈,气韵沉雄。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序曲“艳”着重写了曹操出征时的复杂心情,对战争前景的未知。

当经过位于今天河北省的碣石山时,曹操居高临海,视野寥廓,渤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不禁触景生情,作《观沧海》。

[b][color=#8A2BE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color][/b]


你看大海的动荡,山岛矗立,树木葱茏。山河是何等的雄浑!萧瑟的秋风中,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海水又是何等的顽强!虽已入秋,却无半点凄凉的悲秋意绪。曹操上询星汉,下问沧海。他有意淡化了人间、伤感。但没有淡化的,是自己、是天地。在这里,它们融为一体,颇“有吞吐宇宙之气象”。不错,大海是博大的。那么,描绘出这种博大的人的胸怀不也同样宏阔么!大海是有力量的。那么,深刻地表现出大海的力量的人,又岂是等闲之辈!全诗抒肺腑之言,不用雕绘,展现了一代枭雄的胸襟气量和他那舍我其谁的英雄霸气。也唯有拥有了这样的气量和霸气,方能写出如此壮丽的诗境。故而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一种老庄失之大气、孔孟乏其寥廓,后儒较之拘泥陈腐,今人较之浅薄寒碜的通达与神采。

《冬十月》和《土不同》则通过描写河北的风土人情,对土地荒芜、百姓贫困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安感到忧虑。

[b][color=#8A2BE2]《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color][/b]

北风呼啸,大雁南飞,一片肃杀。此时的曹操胜利班师,途径所见,农具已经闲置,庄稼堆满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北方的生民渐渐拢聚,生产渐渐恢复,终于有了人烟。朱乾说:“《冬十月》,叙其征途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


[b][color=#8A2BE2]《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color][/b]

继续向南,回到冀州,这里的乡土与黄河以南的土地有很大不同。土地贫瘠,人民得不到休养生息。先后描绘出“天气肃清,繁霜霏霏”的冀北初冬和“水竭不流,冰坚可蹈”的河朔隆寒时的行旅图。曹操为此叹息怨恨,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河北,这个曾经由袁绍的统治的土地,竟是这样民生凋敝,社会不安。


最终,曹操通过《龟虽寿》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提升到了顶峰。努力奋斗了这么多年,统一天下终于看到了希望。曹操不禁踌躇满志,但又乐观自信。


[b][color=#8A2BE2]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color][/b]

曹操拿龟与蛇两个意象来感叹世间万物都有穷尽之日,辉煌一世的神物都无法逃避死亡,更不用说自己的肉身凡胎!无疑,曹操内心并非如世人所想的那般强大,顶天立地的丈夫也有虚弱的一面,只不过于三军帐中以指点江山的气概掩盖了自怨自艾罢了。个体的挣扎无法超越命运的裁夺,曹操痛感自己卷进宿命的怪圈不能自拔。然而作为统御百万大军的奸雄,怎会轻易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仍然“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这就是此时的曹操。“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这说的哪里是身体的保养,这说的是孟德向天借寿,犹如对一个主宰人类的神灵所发出的战书!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他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即使到了晚年,虽然形老体衰,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对苍茫的宇宙,广漠的人间,当有了这样的心境后,他感激、满足、谦卑。于是,对《龟虽寿》的最初伤感,也就变成了“歌以咏志”。
图6
[upload=6][/upload]

曹操的诗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世说新语》载:东晋时重兵在握的大将军王敦,每酒后辄咏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击打唾壶为节,壶口尽缺。曹操的诗篇前人多有赞誉,敖陶孙云:“如犹燕老将,气韵沉雄。”张玉毂云:“老瞒诗格极雄沉,开魏犹然殿汉音。”刘熙载云:“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生活在战乱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终于,历经坎坷,昔日的劲敌一个个被消灭,曹操平定了北方大部。


如今的曹操,策马挥鞭,地动山摇,千军万马征鼙震地;酾酒赋诗,洪波涌起,七子文章千古绝唱。建安十三年,无疑是曹操一生之中最志得意满的一年。整个北中国都在他的脚下颤抖;西凉马腾无奈放弃军权来到中央,荆州几乎兵不血刃一战而下。朝廷之上,党政军权归于一统,少数东汉的遗老遗少,面对屠刀也不寒而噤。
图7
[upload=7][/upload]

向北,已再无敌手。饮马处,已是长江。


公元208年冬,曹操率百万雄师南下,准备与孙权、刘备决战,进而统一全国。十一月十五夜里,明月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此时的曹操正值事业的巅峰。酒酣时,他取槊立于船头,回首往昔,感慨良多:“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背后是迎风猎猎的帅旗;手中是醉人心脾的佳酿;面前是滚滚东去的长江;对面是近在咫尺的江南。


只要拿下东吴,便可基本完成统一大业,多年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就将被终结。曹操不禁慷慨而歌:


[b][color=#8A2BE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color][/b]


孤独不可怕,然而高处的寂寞,却吞噬着曹操的心。纵然孟德唯才是举,铜雀台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但是他没有朋友,更没有知音。于是,他写出了《短歌行》。

  多年的征战,他见惯了离别和死亡。而此时,死亡的阴影,却开始笼罩着自己。他感慨、徘徊于对人生的留恋与对死亡的探究中。在“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人世背景下,一面是“慨当以慷”,另一面是“忧思难忘”。他感伤而惋惜,于是去寻求这人间的物证。他先是以为这物证是酒,但酒毕竟只是使他短暂地回避了那忧思、那死亡。于是物证就转化成了“嘉宾”。在“嘉宾”的伴同中,或酒、或音乐,那瞬间永恒的感动满足,是不是人间的物证呢?他依旧怀疑。但,这是他喜欢、热爱的生活方式。“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嘉宾”却不时地唤醒自己的“忧思”,让自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看到了一群乌鹊,他感叹:“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说的不是乌鸦,而是自己的迷茫。迷茫的人生,动乱的社会。于是,他谦卑了。他寻求天下志士的聚集,希望永享极致的欢乐,颠峰的感受。


许多人把《短歌行》当作曹操招揽人才的篇章。然而,权势的功利,断然不能缔造这样的千古美文。源于自己的高处不胜寒,源于时光,这才是《短歌行》。


曹操豪迈却又残忍,性情但是狡诈。他出身新贵,受到了宦官的荫泽。曹操明白他没有真正的家族可言,他连自己到底是姓曹还是姓夏侯也许都说不清楚。他憎恨自己卑贱的血统。这血统被脑满肠肥,酒山肉海的世族所鄙视。在同四世三公的袁绍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曹操心中浓重的自卑感一直无法消除。他游乐放荡也好,忠于王事也罢,这种感觉折磨着他。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自卑又引发了曹操疯狂的上进心,在练武,学文的过程中,曹操的军事,文学天赋逐渐显露,让他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相反,在同袁绍后来相处的日子里,曹操对这些出生高贵,却满腹机心的同伴,慢慢产生了一种鄙视和孤独感。他出身宦官,却同士人的儿子混在一起,他一心报国,身边这群人却包藏祸心。于是,他注定做不了良臣,而要一辈子与世家,传统,朋友,甚至自己作战。所以,他杀了沮授,那条真正的河北汉子;他侮辱了献帝,那个薄命的末代帝王;他望着长江水,江那边是他一辈子的死敌,却又是最尊敬的敌人。


曹操性格中光明的一面,几乎都献给了他的对手。他在刘备,关羽,周瑜这些人身上,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类似的壮志,可望而不可及的忠诚,以及为某个大志去奋斗和牺牲的热忱。当他和这些人决胜疆场的时候,他不会痛苦,也不会疑惧。


同时代另一个伟大的人物——诸葛亮,走的是最纯净,最中国的文人道路,因此无人不佩服;曹操走的是另一条路,他在这条路上无比孤独,因为他身前身后的同行者,多半是纯正职业的小人和屠夫。曹操知道,自己的墓碑和后世评价不可能太好。他是权相,他是汉贼,他是魏武帝。但是,他永远不可能成为汉征西将军曹侯。
图8
[upload=8][/upload]

最终,曹、孙、刘,以这三个姓氏命名的板块,汇集在了长江中游的赤壁处,蓦然移动,相互挤压,彼此冲撞,撞出了一片连天的火海。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场大火,烧出了几多英雄,也焚毁了几十万热血之躯。大江无语,却又是那么地浩浩荡荡。曹操的王图霸业,以及他一统天下的梦想,都随着这场大火灰飞烟灭……


[b][color=#8A2BE2]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厄言,兴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color][/b]


统帅大军者遭遇如此惨败,要么从此失魂落魄,要么从此一蹶不振。


但是曹操笑了。


一个胜利者的笑并不稀罕。一个失败者的笑却并不多见。他笑了,因为他是曹操,他是枭雄。他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败。


但是曹操又哭了。


他哭的不仅仅是奉孝,他哭的还有八十三万大军,以及八十三万大军背后,八十三万个破碎的家庭。这才是真实的曹操。于是,他写了《却东西门行》。


[b][color=#8A2BE2]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color][/b]


在战争岁月里,将士怀念故乡的心情,反映了连年征战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诗中作者以比兴手法描写了征夫思乡的沉痛哀叹。诗人以蓬草离根喻征夫离乡不归,沉郁悲凉。结尾更以充满震撼力的诗句“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来为出生入死却不过家门的征夫的悲惨命运画上一个绝望的句号。赤壁之战,遭到惨败。曹操作为战争的发动者,他能够将战争之苦体会得这样深刻而且与一般士兵产生共鸣,这也是真情的流露,人性的表达。


此后的曹操,没有重导袁绍一溃千里的覆辙,而是厉兵秣马,重整河山。
图9
[upload=9][/upload]

曹操的后半段人生,几乎就是这样看着他最忌惮和欣赏的人,一步一步走向和自己势均力敌的地步的——这种敬重,欣赏对手的态度,证明曹操心中的英雄心并没有泯灭。


可惜,他老了。


然而老去的,不止是他的年龄,还有人心。曹操最欣赏的人,无论是刘备,关羽还是荀彧,都一个一个站在了他的对立面。他们缠斗一生,为了复兴一个大一统的帝国殚精竭虑,但是最终都失败了。郭嘉,荀攸,许攸,那么多老战士都已经先后故去,取而代之的新贵是华歆,杨修之流,他们哪个不是为希求富贵而来?甚至连他的亲信、儿子都与他产生了分歧。他力图维持的帝国统一,却很快毁于司马氏的乱政。他力图坚持的法家集权,却很快崩毁于自己儿子喜欢的九品中正。可以说,晚年的曹操,对于身边人的人性、操守,是没有什么信心的。但是他心中光明,正直,忠诚的那一面,又到死都没有能够泯灭,否则,他又何必在距离皇位最后一步的时候截然而止?


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汉献帝对曹操讲,你要是能辅佐我,就尊重我。不能辅佐,就不要让我坐这个位置了。曹操汗流浃背,从此不敢独自进谏皇帝。就从这个小细节上,我们看出了曹操心中的挣扎,恐惧,欲望,和不得已。虽然他能够毫不留情地扑灭汉献帝组织的一次又一次反扑,但当他面对皇帝的时候,心中那份汉臣的情感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消灭。


晚年的曹操,写下了《度关山》一吐心声。


[b][color=#8A2BE2]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color][/b]


现实中的曹操,施行的是霸道,然而诗歌中的曹操,推崇的却是王道。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人为贵”入笔,表达了“让”与“兼爱”为基础的大同思想。君王一方面要远离小人,任用德才兼备者;另一方面,又要勤俭节约。国君贤明、君民平等、执法公正,方能真正天下太平。我们从中似乎看到了曹操昔日的影子,初举孝廉入仕,任洛阳北部尉,他一到任,就立马造出五色大棒,打尽胡作非为的京都权贵。


我们惊奇的发现,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曹操早年在洛阳任职时所作的《对酒》竟是惊人的一致!都说人的思想会随着阅历的增加,见识的增多而发生改变。而曹操却没有,这说明他内心最渴望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其实一直都没有变。


[b][color=#8A2BE2]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斑白不负载。
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color][/b]


诗中描述了太平的环境里,人们自由舒适的田园生活。此诗充分体现了曹操作为人臣,尽人臣之事的儒家思想,也可以看到曹操所描绘的儒家大同世界式的理想社会和仕大夫阶层所追孜孜追求的太平盛世。


这才是曹操的心声,他一直渴望的是仁义、王道、和谐,却最终走向了奸诈、霸道、强权。也许你会惊呼,这是你印象里的曹操么?这分明是你印象里的刘备、诸葛亮!后世尊刘贬曹,早就不是因为刘备的皇家血统,而是他始终坚持的仁义,以人为本,以及与兄弟真挚的情感。所以当时乃至后世的人民都希望能遇上刘备这样的贤君,诸葛亮这样的贤相,自然而然的对其倾注了感情。所以荆州的百姓愿意跟着刘备撤退,蜀汉的人民义无反顾的追随诸葛亮北伐;关羽放弃荣华,千里走单骑,赵云在长坂坡万军之中,单枪匹马,救出阿斗。试问,假如你穿越回三国,做一个平民百姓,面对城下大军,你希望对手是曹操还是刘备?


其实曹操,又何尝不希望自己是这样呢?在征战多年,取得国家的操纵权后,他做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如他的屯田措施,打击豪强等等。只可惜,他早年犯下的过失太多了,甚至难以洗刷。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曹操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从他的另一首《短歌行》中窥见一二。


[b][color=#8A2BE2]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color][/b]


曹操在诗文中大量提及古代的圣贤,并表达对他们的仰慕之情。有姬昌、齐桓公等。他们都是符合儒家传统道德规范的圣贤,曹操视他们为楷模,也反映出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强调忠君爱国,曹操在诗中写道:“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在统一北方过程中,曹操一直“奉天子以令不臣”。遭到了政敌的攻击,他一再“自明本志”,表明无“不逊之志”。批评曹操的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政治手腕,但是,一直专权的曹操即便自称魏王,终其一生,也没有篡汉谋取帝位。当孙权称臣,向曹操“称说天命”时,曹操竟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并感慨:“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儒家思想情结。曹操也想做诸葛亮那样的忠臣,他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代贤相,辅助明君。但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可能如己所愿了,他已经偏离了太多。扎根在其内心深处的儒家思想,使曹操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入世的精神投入到统一大业。这种深层次的影响,有意无意地投射到曹操的诗文里。


中国的版图,最终形成了天下三分。
图10
[upload=10][/upload]

曹操把余生都投入到了文学上,也只有在文学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以邺下为中心的文人集团,渐渐形成了。

  在邺下,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文人集团中心的,是他的两个儿子。此时的曹操,一方面是统帅, 另一方面又是父亲。大多数人,只能追求血缘的继承;然而对于曹操来说,血缘之外,应该有人格、意志、思想乃至自己对宇宙万物对文学这种表达形式的传承。于是,他时常询问几个儿子的志向,何为文?何为将?何为人?


晚年的曹操做作的《气出唱》和《秋胡行》等诗,属于游仙诗,但也不失他的创作风格——慷慨之态,朴实无华,不尚辞藻。诗的内容也是游仙主题,用得道长寿来表达他的内心。虽然上了年纪,但是曹操始终没有忘记统一中国的大业!

[b][color=#8A2BE2]《气出唱》
【其一】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欲。
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
乘云驾龙,郁何蓩蓩。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
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color][/b]


这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诗歌,描述了帝王出巡的盛况。在《气出唱》三首中,他想象“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目标也很直白“万岁长,宜子孙。”曹操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可是天下还没有统一,他希望能够延长自己的寿命。

[b][color=#8A2BE2]《秋胡行》
【其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负揜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沈吟不决,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正而不谲,辞赋依因。经传所过,西来所传。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其二】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愚,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color][/b]


游仙是汉乐府中常见的题材。但曹操这诗,却又不是真正的游仙诗,而是借了游仙的虚构,表达一种人生失落的情绪。这是对完美人生理想的追逐。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曹操为统一天下努力了大半辈子,现在已到暮年,吴蜀仍未消灭,统一之日依旧遥遥无期。就在这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说来,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绊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曹操不禁感叹年寿将至,功业未成,情绪不免颓废。这与他之前《观沧海》、《龟虽寿》中所表达出的进取精神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一代枭雄竟也会消沉,《精列》一诗即深刻表达此感叹。


[b][color=#8A2BE2]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
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柰何,时过时来微。[/color][/b]


在当时道教思想极为流行,晚年的曹操多少也受到影响,曾一度幻想求仙问道,以寄延年益寿。但曹操又清楚地知道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中写到“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但对统一四海的政治抱负绝不放弃,使他产生延长寿命的强烈愿望。最后不得不把自己推进现实与愿望难一统一的矛盾中,以出“年之暮柰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反映出晚年的曹操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而有时不我待,英雄迟暮的悲哀感。


从曹操的诗作中,可以大致看出他的内心轨迹。最早,他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渴求仁义王道。成年后,他发现这个世界跟他想象的不太一样。人民流离失所,诸侯还在争权夺利。他痛惜、他伤感。统一北方让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此时的他豪情万丈,他还志在千里。但是残酷的现实却让曹操在胜利中体会到了一丝孤寂,一种孤独。他渴求长生不老,然而赤壁之败、割须弃袍让他明知自己已不可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晚年的曹操不由得心生悲哀,颓废消沉。


在曹操的乐府诗中有宏大壮志与有限人生的叹息,有志在千里与力不从心的无奈,也有着理想与现实摩擦所产生的痛苦。他在现实中的苦闷忧愁,愿望无法得到实现就寄予诗歌来宽慰他迫切的治世之心。他的诗则是他独特性格的一面镜子。他在渴望与空虚;焦虑与悲痛中奋斗着自己的事业。
图11
[upload=11][/upload]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了。他有很多脸,每一张脸都栩栩如生。他是英雄,也是枭雄;是忠臣,也是奸臣;他城府,猜疑,却又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他浪漫情怀,有情有义,却又杀人无数,残忍阴险;他豪气啸天,坐断天下,却又惆怅感伤,文人情怀。他最初的大志一直记在心里,但是他又崇尚暴力,崇尚权谋。他屠城,但爱民,他唯才是举,但怀疑众人。


一个迷茫的人,遭遇到一个动荡的环境,就会感到紧张、感到不安,他就会去寻找一种安全感。于是,他就像溺水的落难者一样,挣扎着,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曹操的一生,离着他原本期望的目标越行越远。他是那样的迷茫,那样的多愁善感。他表面上看起来是那样的强大,在内心深处却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惊恐不安。他举起了屠刀,他以为,当天下人都畏惧他的时候,他便可以安枕无忧。“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究竟是被攻击,挤兑到什么程度,才要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做这种辩白?皇宫内外各种荒谬的屠杀,正是曹操回首平生事业之时,不得不发出的那声长叹!杀戮使曹操得到安全感了么?答案显然是没有。所以他才会说:“吾梦中好杀人。”这究竟是经历了多少次背叛,暗害之后,才能琢磨出的自保方式?


建安二十三年,白发苍苍的刘备和曹操最后一次相逢于汉中战场,烈士暮雨,卷水苍苔。建安二十五年,魏王薨,年六十六。谥武。


作人,他是成功的,他的文治武功、诗篇文章足以流传后世,光耀千古;作人,他又是失败的,他没有知己,更缺乏安全感,生前怕遭人暗算,死后怕不得安息,留下七十二遗冢。曹操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那句话: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我们常说盖棺定论,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回答了,你无法用几个具体的词汇或是语句去概括。正如古人所云:


“余观江山,余观风雨,余观江山风雨之中,常有‘无可如何’四字在。”
图12
[upload=12][/upload]

再发几张我大二的时候去碣石山拍的照片吧。碣石山在河北省昌黎县,离秦皇岛北戴河不远。
碣石山是我见过门票最便宜的景区了,才2块钱,我都没问有没有学生票。不过上去以后觉得这个景区确实也只值2块,那山路修的也太烂了,太难走了
图13、14、15
[upload=13][/upload][upload=14][/upload][upload=15][/upload]

由于一千八百多年来的地形变化,沧海桑田。在现在的碣石山上已经看不到渤海了,只能看到远处有个小湖。。。姑且这就算是观沧海吧。。。
图16、17、18
[upload=16][/upload][upload=17][/upload][upload=18][/upload]

再贴两张老三国横槊赋诗的剧照
图19、20
[upload=19][/upload][upload=20][/upload]

文章来源:http://tieba.baidu.com/p/2855779204
--
◢▓◣ shineming 同学:
╰╮~~**~~╭╯ 由于您在 贵州 版面上辛勤灌水,热情
╰╬╬╬╬╬╯ 帮忙,为了表彰您为本版的贡献,特授予您
◥▓▓▓◤ \"最佳版友\"的称号,以资鼓励。
▕≡▎ 贵州版:hehej
◢▓◣ ︿︿ 2013年12月


※ 来源:·水木社区http://www.newsmth.net·[FROM:114.24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