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arco2798 (一生一世一双人), 信区: Lotayu
标 题: 罗大佑作品的十大败笔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Oct 20 00:12:17 2013), 站内

文/惊蛰
  Mysterious Eyes
  这首收入于《家》专辑的英文歌是罗大佑作品中唯一的一首英文歌曲,亦是一首让人毫无印象的歌曲,白白占据了专辑的一个空间,这在罗大佑“黑色时期”作品几乎首首经典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草螟弄鸡公
  在《青春舞曲》演唱会Live专辑中,台语民歌“草螟弄鸡公”是一个另类,其出现的背景是台湾80年代早期流行的民谣民歌风,它亦是罗大佑自《家》专辑以后的日益浓郁的原乡情结的一个体现。但它和整张专辑的充满叛逆、激情四溢的氛围是不相融的,它更适合的位置应该是罗大佑10年后的《原乡》专辑。

  恋曲1990合唱版
  我一直无法明白罗大佑为何要在《告别的年代》专辑中选用这首Live版的合唱曲,一群人苍白模糊的齐声合唱显得软弱无力,最后嘈杂的现场声更是让人莫名其妙。无论是配器还是演唱,《爱人同志》专辑中的罗大佑独唱版都要显得精致许多,而这首合唱版的存在实在是显得多余了。

  侏儒之歌
  将这首准说唱风格的“侏儒之歌”特别收入于香港版的《爱人同志》专辑里,无疑是罗大佑一个不幸的错误。把愤怒和痛苦的情绪诉诸为一种人身攻击,是不可取的,尤其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同样是社会政治题材的作品,罗大佑黑色时期的“亚细亚的孤儿”、“未来的主人翁”等就显得含蓄而深刻得多。

  不变的结局
  用不同的手段反复演绎自己的同一个创意,是罗大佑喜爱的一种方式。初听“不变的结局”,常常会被误会是“爱人同志”的减缩版,或者是“爱人同志”漏掉的最后一段。毫无疑问,在《爱人同志》这张专辑里,“不变的结局”是一首凑数之作,或者说是可有可无的“蛇足”。
  
飞车
  “飞车”与“火车”这两首同曲异词的歌曲,分别被置于《原乡》和《首都》这两张专辑的之首。在同样气势恢弘、节奏铿锵的音调背后,“飞车”的歌词显得过于堆砌拼凑和浅白直露,不如“火车”的歌词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而语调生硬的台语也似乎更能体现出车轮滚滚的歌曲意境。因此,“飞车”的国语演绎就显得毫无必要。

  恋曲2000
  1994年,在离新千年尚有6年之遥时,罗大佑迫不及待地给一首看似山高海深、实则空泛无味的情歌,冠上了“恋曲2000”的标题,从而结束了自己音乐生涯15年的“恋曲”之旅。罗大佑以他对爱情深刻而智慧的理解,使“恋曲1980”和“恋曲1990”成为其音乐创作的里程碑式的记录。而“恋曲 2000”却糟踏了这一个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名词,为罗大佑的“恋曲”之旅留下了遗憾的一笔。

  五十块钱
  在《恋曲2000》整张专辑中“五十块钱”显得如此不合语境,就象罗大佑穿着西装却不打领带,而系着一条红领巾一样显得别扭。这首歌破坏了整张专辑所精心营造的氛围,显得不伦不类。同样这首歌若是收录于《首都》专辑,则会十分适宜。

  青春舞曲
  早在1983年的《未来的主人翁》专辑中,罗大佑就精心篡改了王洛宾的“青春舞曲”;而1984年的《青春舞曲》演唱会Live专辑中,罗大佑以“诞生青春舞曲”一曲打头,首次用摇滚方式阐释西部民歌;进入90年代,罗大佑以“青春舞曲2000”为题进行了第3次演绎,这首台语歌曲被收录于《原乡》专辑中。1993年《情歌纪念日》专辑的出现,使罗大佑的“中国西部民歌情结”在这里得到了一次彻底的发泄,这一次,罗大佑终于完成了他对“青春舞曲”原作的观念性蹂躏。

  大兵歌
  一直到1995年《罗大佑自选辑》出版后,我才有可能聆听到这首打油诗般的“大兵歌”。1995年第一个感觉是几乎不相信出自罗大佑的手笔,虽说反讽亦是罗大佑作品的一大特点,但象“大兵歌”这样油滑搞笑的大俗作品,竟被罗大佑纳入自己的自选辑,这对一贯偏爱罗大佑主流风格的Fans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感情上的浪费。
--

※ 修改:·marco2798 于 Oct 20 00:26:50 2013 修改本文·[FROM: 58.23.89.*]
※ 来源:·水木社区http://newsmth.net·[FROM:58.2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