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hineming (老明|最爱贵州版,没有之一), 信区: Guizhou
标 题: 邮票上的中国民居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Apr 2 15:58:32 2014), 站内
http://tieba.baidu.com/p/2860206212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民居邮票是原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历时5年,共计发行4套21枚。它们分别是编号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从面值设置上分别是1分(内蒙古)、1.5分(西藏)、2分(东北)、3分(湖南)、4分(江苏)、5分(山东)、8分(北京)、10分(云南)、15分(广西)、20分(上海)、25分(宁夏)、30分(安徽)、40分(陕北)、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湾)、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贵州)、2元(江西)等21种,面值共计人民币10.845元。
[upload=1][/upload]
东北民居
[upload=2][/upload]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有钱有势的人家盖的房子自然是砖瓦结构的了,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是无法盖砖瓦结构房子的,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行话叫苫,或者叫苫房。正因为房子是茅草苫的,所以就导致了呼兰烟囱的出现。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当然全家人进出的房门也是在外屋,处于房子的正中间位置。东北民居通常都要带一个院子,家里养的鸡鸭鹅狗猪都在院子里放养,院子大一点的还要种地,种一些家里常吃的青菜什么的,一般来说,所种的各种蔬菜基本够一户人家整个夏天吃的了,自给自足。东北民居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厕所,厕所都盖在室外,非常简陋。今天的东北城市里已经见不到典型的东北民居了,但东北大部分的农村还是住这样的土坯房的。
[upload=3][/upload]
[upload=4][/upload][upload=5][/upload][upload=6][/upload]
内蒙古民居——蒙古包
[upload=7][/upload]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锥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圆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upload=8][/upload]
[upload=9][/upload]
西藏民居——碉房
[upload=10][/upload]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在拉萨等地,我们能看到的三层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旧西藏贵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碉也有大有小,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经济能力而定。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比如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进入院内,如同进了迷宫。而山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户外活动。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比如散步、娱乐等等。在家家户户的楼顶,四角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这些高角会挂满五彩经幡。重大节日或家中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upload=11][/upload]
湖南民居
[upload=12][/upload]
湖南民居多由前后两个一明一暗的3间房组成,屋体的构架采用\"三间四架\"、\"五柱八棋\"的形式。灵活运用吊脚楼穿斗、马头山墙等手法,形成多变的形体。中间为一内院,种植花木。房屋的空间高大通敝,便于通风驱湿、房顶覆青瓦,墙体刷白粉,其山墙多做成\"马头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而呈阶梯状。湖南民居具有造型均衡简洁,色调素净明雅的特点。典型的单位布局大门临街,进入大门是过堂,过堂两侧为两耳房,为仆人住房。第一进堂屋是全家活动中心,两侧是正房,为主人的卧室。第二进堂屋设有祭奉祖先的供设,两边正房是晚辈卧室。厢房放家庭生活用物。退堂屋放置杂物。厕所设在后院隐蔽处。湖南民居多为木造和石造,适应环境,给人留下质朴纯洁的印象。
[upload=13][/upload]
[upload=14][/upload][upload=15][/upload]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井头湾村古民居
江苏民居——江南水乡
[upload=16][/upload]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坏的隙地上,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房层高、墙身薄、出檐深、门窗高大,利于通风,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家。
[upload=17][/upload]
[upload=18][/upload]
江苏昆山市周庄古镇
山东民居
[upload=19][/upload]
其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护房内的温度。
--
◢▓◣ shineming 同学:
╰╮~~**~~╭╯ 由于您在 贵州 版面上辛勤灌水,热情
╰╬╬╬╬╬╯ 帮忙,为了表彰您为本版的贡献,特授予您
◥▓▓▓◤ \"最佳版友\"的称号,以资鼓励。
▕≡▎ 贵州版:hehej
◢▓◣ ︿︿ 2013年12月
※ 来源:·水木社区http://www.newsmth.net·[FROM:123.113.99.*]
标 题: 邮票上的中国民居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Apr 2 15:58:32 2014), 站内
http://tieba.baidu.com/p/2860206212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民居邮票是原邮电部于1986年4月1日开始发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历时5年,共计发行4套21枚。它们分别是编号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从面值设置上分别是1分(内蒙古)、1.5分(西藏)、2分(东北)、3分(湖南)、4分(江苏)、5分(山东)、8分(北京)、10分(云南)、15分(广西)、20分(上海)、25分(宁夏)、30分(安徽)、40分(陕北)、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湾)、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贵州)、2元(江西)等21种,面值共计人民币10.845元。
[upload=1][/upload]
东北民居
[upload=2][/upload]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有钱有势的人家盖的房子自然是砖瓦结构的了,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是无法盖砖瓦结构房子的,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行话叫苫,或者叫苫房。正因为房子是茅草苫的,所以就导致了呼兰烟囱的出现。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当然全家人进出的房门也是在外屋,处于房子的正中间位置。东北民居通常都要带一个院子,家里养的鸡鸭鹅狗猪都在院子里放养,院子大一点的还要种地,种一些家里常吃的青菜什么的,一般来说,所种的各种蔬菜基本够一户人家整个夏天吃的了,自给自足。东北民居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没有厕所,厕所都盖在室外,非常简陋。今天的东北城市里已经见不到典型的东北民居了,但东北大部分的农村还是住这样的土坯房的。
[upload=3][/upload]
[upload=4][/upload][upload=5][/upload][upload=6][/upload]
内蒙古民居——蒙古包
[upload=7][/upload]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呈圆锥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圆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upload=8][/upload]
[upload=9][/upload]
西藏民居——碉房
[upload=10][/upload]
藏族民居的墙体下厚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建筑平面都较为简洁,一般多方形平面,也有曲尺形的平面。因青藏高原山势起伏,建筑占地过大将会增加施工上的困难,故一般建筑平面上地面积较小,而向空间发展。西藏那曲民居外形是方形略带曲尺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内部精细隽永,外部风格雄健,高原的日光格外强烈,民居处于一片银色中,显得格外晶莹耀眼。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在拉萨等地,我们能看到的三层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旧西藏贵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碉也有大有小,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经济能力而定。
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比如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进入院内,如同进了迷宫。而山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户外活动。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比如散步、娱乐等等。在家家户户的楼顶,四角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这些高角会挂满五彩经幡。重大节日或家中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upload=11][/upload]
湖南民居
[upload=12][/upload]
湖南民居多由前后两个一明一暗的3间房组成,屋体的构架采用\"三间四架\"、\"五柱八棋\"的形式。灵活运用吊脚楼穿斗、马头山墙等手法,形成多变的形体。中间为一内院,种植花木。房屋的空间高大通敝,便于通风驱湿、房顶覆青瓦,墙体刷白粉,其山墙多做成\"马头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而呈阶梯状。湖南民居具有造型均衡简洁,色调素净明雅的特点。典型的单位布局大门临街,进入大门是过堂,过堂两侧为两耳房,为仆人住房。第一进堂屋是全家活动中心,两侧是正房,为主人的卧室。第二进堂屋设有祭奉祖先的供设,两边正房是晚辈卧室。厢房放家庭生活用物。退堂屋放置杂物。厕所设在后院隐蔽处。湖南民居多为木造和石造,适应环境,给人留下质朴纯洁的印象。
[upload=13][/upload]
[upload=14][/upload][upload=15][/upload]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乡井头湾村古民居
江苏民居——江南水乡
[upload=16][/upload]
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坏的隙地上,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房层高、墙身薄、出檐深、门窗高大,利于通风,外观朴素、粉墙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于桃柳丝竹之间形成独特的水乡人家。
[upload=17][/upload]
[upload=18][/upload]
江苏昆山市周庄古镇
山东民居
[upload=19][/upload]
其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护房内的温度。
--
◢▓◣ shineming 同学:
╰╮~~**~~╭╯ 由于您在 贵州 版面上辛勤灌水,热情
╰╬╬╬╬╬╯ 帮忙,为了表彰您为本版的贡献,特授予您
◥▓▓▓◤ \"最佳版友\"的称号,以资鼓励。
▕≡▎ 贵州版:hehej
◢▓◣ ︿︿ 2013年12月
※ 来源:·水木社区http://www.newsmth.net·[FROM:123.113.99.*]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