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Vigee (vi), 信区: OurEstate
标 题: 回顾一下买房经历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Feb 4 06:25:34 2013), 站内

我俩都属于phd迷途青年...我是属于执迷不悟,我lg是中途醒悟却没得选,他是直博。
简而言之就是在本硕同学都混到不错的时候,我俩才开始操心结婚的大事。也顺其自然的,没想过等低点错高点,就想着房子这东西,至少是需要一套的吧。
但工作都忙的...差不多11年6月集中看了一个月房。那时我俩phd毕业分别2年3年。

看房足迹主要是以清华为圆心的一个圆,再加整个地铁4号线一条线的两头。
二手房限于首付税费,主要看的一居包括,香山脚下植物园宿舍好旧的180万小两居,小南庄曾经为一棵树动心的154万一居,大兴彩虹城110万的北向一居...北三环160万的开间。
新房主要是北边,西山林语200万的手枪两居和114万的纯南一居,上林溪120万的大开间,领秀慧谷204万的通透两居,金域华府200万的纯南两居,230万的手枪通透两居。
最后综合各方面因素,买了北边新房两居。

买房最难的是决心。曾发一个贴被拍上十大:两人月入不到2w, 还贷8-9k是否可行?大家有支持的,也有拍的
——插一句,这个帖子让我明白,水木就是拿来吐槽的,不是用来咨询问题的,所以看本帖的,也就当看着消遣吧。
最终下了决心。一旦进入实际,凑钱过程比我们想的顺利。最终家里和挚友帮我们凑到首付的另一半。特别感谢一位挚友,主动来电帮助,额度也比我们说的要多。

买房之后没一个月,各新盘普遍开始降价促销。曾经担心过房价的低点,这才因为“房价到底会跌多少?”开始做功课。做功课的结果是,我俩开始劝弟弟赶紧买房,因为此波的销售不佳,可能是他买房的最好时机。

之后,降价也就止步于让了几个百分点。弟弟差不多于11年底开始开房,12年4月份入手一新盘两居。那时销售形势仍不见旺,可以给他很长时间凑首付。等他凑齐首付去签正式合同时,发现新推的他同户型两居已比他涨了20万。我们和弟弟当时都比较高兴——是的,我曾经这么安慰自己:降价了好,我可以更轻松的换大房。但作为眼前只有这一套房的,还在为这一套房辛苦供贷的,我的真实心理是,看到房价涨我高兴,看到房价跌还是担心。

对于北京的生活环境,只能用忍耐这个词形容。国内到哪里也都差别不大。但还是得说,经济增长和行业发展,确实有一白遮白丑的意思。拿北京比国内小城市,是这样。拿中国比外国,可能也有这么点意思。从买房到现在不到两年,我们发现当初担心的供贷问题已压力比想象中要小——因为公积金上调,收入涨幅也超过预期。
-----再插一句,我们买房时,租的北三环小一居2600。之后涨到3000.我们不会再续,而下一位房客,房租是3800。如果我们继续租住,公积金加房租已经超过月供。

----插第二句:读书还是好的。包括不孝有三,读博为大....也没这么严重。只要读书期间是努力而不是混日子,总是会有适当的回报的。我俩对房子和物质条件的看法都是,有个差不多的就行了。其他的就属于和名牌一样的奢侈品,有了挺好,没有了不影响日子过得开心。这不是酸葡萄心理,真心话。到现在一件奢侈品都没有,但都抽空逛不同的山水,攒了好多也没时间看完的书。

现在已经进入攒家具的阶段了。很多很喜欢的都很贵,设计展上的甚至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但看的都很高兴,然后拣喜欢的买得起的回家,从来没有因为看到买不起却喜欢的而沮丧。想想从准备结婚,到现在张罗新家,我们没有吵架,没有埋怨。我从未想过挣多少钱是否有房是我嫁与不嫁的条件,决定嫁他的时候他真心没钱。lg为新家承担更多,选房买家具却几乎都听我的,也从未说过你的要求为什么这么多。

做过的一些功课,补充整理一下,想尽量客观;但搜集材料本身就是主观的过程,所以请看帖的自行斟酌。但愿会对一些人有点用处。

---------------------------------分界线----------------------------------------

关于北京房价,贴两个图,给简要的解释。

[upload=1][/upload][upload=2][/upload]

图一,北京市人口的情况。三条线,总人口、每年北京毕业生人数、每年北京毕业研究生人数。为了放到一起看趋势,总人口单位比毕业生数量要大。

几点解释:

1. 总人口线,2000年和2010年有一个很大的跳跃,因这两年是人口普查,其他年份是常规统计。每每到了普查年,会有一个特别大的增量。总体情况是,北京市人口1960万人,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360比,增加了600万.年均增加60万。其中外来人口增加了700万。即如果这十年没有外来人口,北京人口是负增长。

此外, 这600万还不是匀速增加的。从00年01年增加了20万人,01到04三年, 每年增加35万人;04到06年三年,每年增加45万人;06年到09年三年,每年增量60万人;09年到10年遇普查年,激增200万人应该不准,要适当摊一些到前面年份。

此前情况如何?北京市93年出台人口规划,到2010年常住人口1250万,市内650万。注意,从1993年开始,人口每年都在增加,但人口控制还较好,一直到2000年,都属于缓慢增长,1993-2000年,一共增加了200万人。2000年以后的情况看到了,大幅度超过北京市政府预期的增长正是2001年开始。而差不多06年以后,正式进入每年增加60万+的高涨年代——06年以后的房价,大家也看得清楚。

2. 毕业生人数。

两条毕业生人数线不涉及普查的跳跃,趋势更加平滑。2000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95年开始教育产业化和并轨扩招)。2008年增幅已经降下来,2011年甚至绝对数下降。但是2012年有个抬头(原因不明)。

人口线的信息我们总结如下:第一, 这十年是北京人口超速(尤其超过北京规划,这个很关键)增长期;第二,人口增长高峰应该已经过去,之后会趋于低速,平稳,甚至下降。

其实这些好像大家也都知道吧。这个信息隐含的意义,结合图二能看得更清楚。

图二:北京市各年度商品房土地供应面积和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图。为了一起看趋势,两条线单位不同。这两条线的信息太清楚了,不再多说。

结合图一、二,可以发现:
1. 在2000年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长时期,只有2000-2004年的商品房和经适房是同样快速增长。
2. 2005-2006之后,人口进入更快的增长阶段,但商品房增量和经适房增量大幅度下滑。

这两个图可以充分说明,北京房价上涨最基本的推手是什么。是投机泡沫,还是供不应求。


最后,三个观点(不是数据中的客观信息,所以个人观点吧):

第一,虽然人口增长趋势已经放缓,但2006年至今大量的新增人口,可能还有很多没买房。但新增商品房供应,尤其是五环之内、四环之内,已经屈指可数。
第二,2012年毕业生人数又有一个小抬头,这个是否意味着趋势,需要进一步观察。
第三,对2005年以后的新增人口而言,她们的孩子进入小学的高峰时间段大概是2012年-2022年。如果不考虑到上地小学这样的后起之秀,好的学校可以当做固定无增量供应。可能有少量特殊学校会有新增商品房对应,大部分好的学区房也属于二手房无增量供应——对于学区的详细考察还没进行,希望以后再补充。

收尾:今年学区房的猛涨算是在意料之中,但普通房的涨幅比我们想的要高。







--
※ 修改:·Vigee 于 Feb 4 06:55:44 2013 修改本文·[FROM: 86.128.225.*]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86.12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