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oolchanger (好女知时节,当春乃发春。), 信区: PoetrySM
标 题: 一位写作者的自觉认识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17 15:13:20 2014), 站内
一位写作者的自觉认识——我读徐芜城的《一天》
一天
很多次,我想写一写刚刚结束的一天,
尤其是在临睡前,尤其是在失眠之夜,
不加任何修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
比如今天中午,骑车去上班,
拐到旁边的小花店,
紫茉莉是第一次见到,
但是现在它还只是一团绿叶,
还没有开出那潜在的紫色花瓣……
在安福路和乌鲁木齐路口,
我又被那辆堆满花木的三轮车,
被几盆叫不出名字的挺拔的花树吸引过去;
我用这七盆花草装点起我的办公室,
挪来摆去一番,然后继续翻译起波德莱尔,
中间打过一个电话,和一个亲戚谈论家事,
“现在,他们也亲身体验到了,
这件事有多折磨人……”
然后,再次回到这首《致一位圣母》,
“我将为你裁出一件大衣”,
“用猜疑做衬里……”,
就这样,一直到接近五点,
一位同事来谈了半个多小时,
天黑了,还剩最后两段没有译完……
然后是晚饭时间,和父亲喝了照例的两小杯白酒,
然后,回到书房,继续翻译……
十点钟,走到客厅,关掉电视机,
嘱咐女儿不要忘记刷牙……
阳台上很凉爽,给那些花喷了喷叶子,
搬过茶杯、香烟、打火机,
在窗下的小沙发上翻开一本古籍,
小猫窜上来,在我的胳膊上蹭来蹭去,
爪子勾进汗衫,甚至勾到肉里,
摸摸它的脑袋和脊背,
它就舒服地闭上眼睛享受起来,
但是有时,它的面相仿佛一个愁苦的老人,
它眯缝着一黄一绿的眼睛凝视着我,
似乎是在向我无声地诉苦……
然后,时间就到了这首诗开头的地方,
“我想写下刚刚结束的一天,
不加任何修饰。”——但是谁都知道,
这有多么困难:那些表面的、隐秘的念头,
光是想一想,似乎就足以令自己感到震撼,
那不仅仅是我们一己的感受,
其中还有难解的奥秘和启示……
但是,这很难表述,很难捕捉,
也许,这种怯弱,这些困难,
也是我们的每一天、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天性与命运的一部分,
然后,现在,一天,一首诗,
总会自行走到终点。
这首诗非常有趣但又似乎有些简单,它的题目就叫《一天》,一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一个白昼,它指向后工业化时代里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付出工作来换取自由的一天,也指人类在自身文明建立的社会结构中逐渐被分工,被纳入各种不同范畴的一天,这一天既具有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同时也是区别造成的有限感。那么徐芜城这首诗是怎样带给读者一个他如何认识自身的有限感又跟人类命运的共同性联系在一起呢?
“很多次”,它表明一种时间的状态,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展开,但这种展开来到如此艰难,缓慢,很多说明不止一次,而是一次的延伸。那么这一次的延伸是如此顽固,坚决,像一个无法摆脱的念头,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接下来的陈述中我们得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想在临睡前,尤其是在失眠之夜写一写刚结束的一天。很显然,写作者这种冲动不是一时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作为陈述的主体,一开始就把我们{作为读者}带入作为陈述主体的我是如何进入陈述,一点点地把我的存在当做认识的风景一一呈现给读者。怎样做的难度在于写作者必须做到诚实,而且冒着有可能故意遮掩自己受到读者的指责的危险。
那么徐芜诚是如何在一首诗中做到既诚实又通过揭示自我在一天的历程来完成叙述的?“不加任何修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这是一种定调,表明写作者勇敢面对读者的承担。写作者以“今天”为摹本,一一给我们描绘出来,首先是在中午,我骑车去上班,路过一家花店,撞上一辆三轮车,我看见的是紫茉莉,叫不出名的挺拔的花树,写作者这样陈述只是强调他是一位自然主义者。正是对自然的热爱,才有我的办公室里装点七盆花草。这样的转换来到恰到好处,从一位自然主义者变成都市里的上班族。”然后继续翻译起波德莱尔,”这是我们获得确切的消息,一位从事翻译的工作者。在工作的期间插入的与自身工作无关的谈论,说明生活总是以这样或那样无理的意外纠缠着每一个个体。陈述继续深入,波德莱尔写的一两诗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天黑了,还剩最后两段没有译完……。
依旧是日常生活中呈现的细节,这些细节也可以说是现代人为了安身立命必不可缺的仪式:父亲,女儿,书房,客厅,阳台,茶杯、香烟、打火机。直到我在窗下的小沙发上翻开一本古籍,我才回归到个人关系中的自己,可一只小猫的闯入,又唤醒了我作为诗人的遐想。
写到这里,我们发现写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密向我们陈述我是如何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感受自己的:他似乎有意给我们留下一种温和又彬彬有礼的印象。
“然后”作为对诗开头的顺承,又再一次把我们拉回写作者对这首诗整体的定调,他开始怀疑这种定调,但又意识到这样去做的困难——那他到底如何来结束这看似平淡无奇又复杂深刻的一天:那不仅仅是我们一己的感受,其中还有难解的奥秘和启示…… 。我想这就是一位写作者的自觉,写作者认识到一个人对一天的经历不仅是自己的,其中有还有难解的奥秘和启示,正是这种难解的奥秘和启示把一个诗人的命运与人类在经历自身的历史中形成的共同性{我想这也是艾略特所阐释的传统}联系在一起。
--
有一天下午,天空是弯的,一只大鸟倒退着飞过一幢别墅,他歪了一下头,正好看见鲁滨逊在抽烟,烟的牌子立刻吸引了他,他就停下来,用力的吸了一下鼻子,这时候米兰在出神的挖耳朵,四少坐在对面,很对称的抠鼻屎,牛二攥着一把牌,紧紧地盯着落后的比分,心里在想,为了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夸父可能就是这么死的,她顿时有一点泄气,全身像衣服一样松了下来。绔摩挲着一块石板,缓慢的走,看不见嘴巴的蠕动,只是念念有辞,杨杨在他的喃喃声中熟睡着,偶尔翻一个身,门直直的坐着,身子向前倾,尽力看着四少、牛二和鲁滨逊的牌,显出饶有兴趣的样子,敏敏侧坐在他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剥了一半的桔子,笑眯眯的看着他。大鸟看到这里,心里一动,就一走神,摔在地上,他爬起来,恼火的推开门就进去了,这时候他发现屋里面的场景一点都没有变。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61.135.194.*]
标 题: 一位写作者的自觉认识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ug 17 15:13:20 2014), 站内
一位写作者的自觉认识——我读徐芜城的《一天》
一天
很多次,我想写一写刚刚结束的一天,
尤其是在临睡前,尤其是在失眠之夜,
不加任何修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
比如今天中午,骑车去上班,
拐到旁边的小花店,
紫茉莉是第一次见到,
但是现在它还只是一团绿叶,
还没有开出那潜在的紫色花瓣……
在安福路和乌鲁木齐路口,
我又被那辆堆满花木的三轮车,
被几盆叫不出名字的挺拔的花树吸引过去;
我用这七盆花草装点起我的办公室,
挪来摆去一番,然后继续翻译起波德莱尔,
中间打过一个电话,和一个亲戚谈论家事,
“现在,他们也亲身体验到了,
这件事有多折磨人……”
然后,再次回到这首《致一位圣母》,
“我将为你裁出一件大衣”,
“用猜疑做衬里……”,
就这样,一直到接近五点,
一位同事来谈了半个多小时,
天黑了,还剩最后两段没有译完……
然后是晚饭时间,和父亲喝了照例的两小杯白酒,
然后,回到书房,继续翻译……
十点钟,走到客厅,关掉电视机,
嘱咐女儿不要忘记刷牙……
阳台上很凉爽,给那些花喷了喷叶子,
搬过茶杯、香烟、打火机,
在窗下的小沙发上翻开一本古籍,
小猫窜上来,在我的胳膊上蹭来蹭去,
爪子勾进汗衫,甚至勾到肉里,
摸摸它的脑袋和脊背,
它就舒服地闭上眼睛享受起来,
但是有时,它的面相仿佛一个愁苦的老人,
它眯缝着一黄一绿的眼睛凝视着我,
似乎是在向我无声地诉苦……
然后,时间就到了这首诗开头的地方,
“我想写下刚刚结束的一天,
不加任何修饰。”——但是谁都知道,
这有多么困难:那些表面的、隐秘的念头,
光是想一想,似乎就足以令自己感到震撼,
那不仅仅是我们一己的感受,
其中还有难解的奥秘和启示……
但是,这很难表述,很难捕捉,
也许,这种怯弱,这些困难,
也是我们的每一天、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天性与命运的一部分,
然后,现在,一天,一首诗,
总会自行走到终点。
这首诗非常有趣但又似乎有些简单,它的题目就叫《一天》,一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一个白昼,它指向后工业化时代里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生存而付出工作来换取自由的一天,也指人类在自身文明建立的社会结构中逐渐被分工,被纳入各种不同范畴的一天,这一天既具有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同时也是区别造成的有限感。那么徐芜城这首诗是怎样带给读者一个他如何认识自身的有限感又跟人类命运的共同性联系在一起呢?
“很多次”,它表明一种时间的状态,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展开,但这种展开来到如此艰难,缓慢,很多说明不止一次,而是一次的延伸。那么这一次的延伸是如此顽固,坚决,像一个无法摆脱的念头,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接下来的陈述中我们得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想在临睡前,尤其是在失眠之夜写一写刚结束的一天。很显然,写作者这种冲动不是一时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作为陈述的主体,一开始就把我们{作为读者}带入作为陈述主体的我是如何进入陈述,一点点地把我的存在当做认识的风景一一呈现给读者。怎样做的难度在于写作者必须做到诚实,而且冒着有可能故意遮掩自己受到读者的指责的危险。
那么徐芜诚是如何在一首诗中做到既诚实又通过揭示自我在一天的历程来完成叙述的?“不加任何修饰,一件事接着一件事,”这是一种定调,表明写作者勇敢面对读者的承担。写作者以“今天”为摹本,一一给我们描绘出来,首先是在中午,我骑车去上班,路过一家花店,撞上一辆三轮车,我看见的是紫茉莉,叫不出名的挺拔的花树,写作者这样陈述只是强调他是一位自然主义者。正是对自然的热爱,才有我的办公室里装点七盆花草。这样的转换来到恰到好处,从一位自然主义者变成都市里的上班族。”然后继续翻译起波德莱尔,”这是我们获得确切的消息,一位从事翻译的工作者。在工作的期间插入的与自身工作无关的谈论,说明生活总是以这样或那样无理的意外纠缠着每一个个体。陈述继续深入,波德莱尔写的一两诗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这些只是工作的一部分。天黑了,还剩最后两段没有译完……。
依旧是日常生活中呈现的细节,这些细节也可以说是现代人为了安身立命必不可缺的仪式:父亲,女儿,书房,客厅,阳台,茶杯、香烟、打火机。直到我在窗下的小沙发上翻开一本古籍,我才回归到个人关系中的自己,可一只小猫的闯入,又唤醒了我作为诗人的遐想。
写到这里,我们发现写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密向我们陈述我是如何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感受自己的:他似乎有意给我们留下一种温和又彬彬有礼的印象。
“然后”作为对诗开头的顺承,又再一次把我们拉回写作者对这首诗整体的定调,他开始怀疑这种定调,但又意识到这样去做的困难——那他到底如何来结束这看似平淡无奇又复杂深刻的一天:那不仅仅是我们一己的感受,其中还有难解的奥秘和启示…… 。我想这就是一位写作者的自觉,写作者认识到一个人对一天的经历不仅是自己的,其中有还有难解的奥秘和启示,正是这种难解的奥秘和启示把一个诗人的命运与人类在经历自身的历史中形成的共同性{我想这也是艾略特所阐释的传统}联系在一起。
--
有一天下午,天空是弯的,一只大鸟倒退着飞过一幢别墅,他歪了一下头,正好看见鲁滨逊在抽烟,烟的牌子立刻吸引了他,他就停下来,用力的吸了一下鼻子,这时候米兰在出神的挖耳朵,四少坐在对面,很对称的抠鼻屎,牛二攥着一把牌,紧紧地盯着落后的比分,心里在想,为了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夸父可能就是这么死的,她顿时有一点泄气,全身像衣服一样松了下来。绔摩挲着一块石板,缓慢的走,看不见嘴巴的蠕动,只是念念有辞,杨杨在他的喃喃声中熟睡着,偶尔翻一个身,门直直的坐着,身子向前倾,尽力看着四少、牛二和鲁滨逊的牌,显出饶有兴趣的样子,敏敏侧坐在他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剥了一半的桔子,笑眯眯的看着他。大鸟看到这里,心里一动,就一走神,摔在地上,他爬起来,恼火的推开门就进去了,这时候他发现屋里面的场景一点都没有变。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61.135.19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