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owai (itinerant vagabond), 信区: Oversea
标 题: 好受震憾啊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 13 23:51:13 2015), 站内
[zz] 畅销书女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进入美国底层,体验在时薪6~8美元下,辛勤工作是否能生活下去,她的答案是:不能。除非你跟别人合租房子,或者打两份工。
她在三个城市当过餐厅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护理及沃尔玛的售货员,她努力工作,也努力尝试收支平衡,为此她曾勇猛打两份工,一周工作七天,每周还能在打工的看护之家免费吃两三餐,这些都帮助了她。但到旅游旺季,房租将上涨三倍,身为女佣的她,只能再次破产。
作者有穷人没有的优势:在前面的几十年,她有高于一般水平的医疗照顾、良好饮食、她常年练举重,身体“是不寻常的结实”。并且,就这个实验来说,她作弊了,她给自己租车,用信用卡付费;每到一个城市,她备有一千多美元的起头基金;她开了外挂,却仍然没有打赢。
我一度觉得这本《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员》是来黑美国的,因为美剧、好莱坞电影不曾说过,还有这么个美国存在:低薪白人劳工,三四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生活;怀孕的清洁工摔伤也不敢请假,一天没薪水,第二天就没钱买杂物;沃尔玛的员工付不起房租,住在收容所;背着十几磅重的吸尘器吸尘、跪在地上擦地,女佣们话题热点是哪个牌子的止痛药最好用;没有健康保险,因为太贵,这意味如果生病,你要比别人多花钱。
女招待考虑搬入每晚40~60美金的汽车旅馆(她每天才挣四十多美金),作家惊讶问她怎么想的,同事像看笨蛋一样看着女作家:我上哪儿弄一个月的租金跟押金去租公寓?而女作家,之所以能租到月租500的公寓,是拜她从自己的现实世界带来的1000美金付押金及头一月租金所赐。
...
作者自己能从时薪5.15美元的餐厅跳槽至时薪7.5,因为她有车,可四处应聘,上班范围更有弹性。她的同事若换工作,交通是大问题,甚至需更换住处。穷人比富人更保守,更不愿意改变,就像奴隶比奴隶主更保守。物质上的窘迫,使他们承受不起改变,冒不起一周没工作的风险。那意味着他们会挨饿,从现在的房子被赶出去,掉到地狱更可怕的下一层。
但作者在找工作时呈现的状态,她的精神活力、她的勇气才是她和她的同事们之最大区别。同样被羞辱及盘剥,她跃跃欲试组织工会,她的同事却只希望偶尔请一天假,第二天还能有钱买点杂货。这一部分也可用来解释教育的重要所在,作者隐瞒了博士学位,却拿不走自己的思维。精神的贫困是穷人解脱贫穷的最大障碍。
两个多月的底层生活后,作者的背伤复发、全身起了疱疹,并且,她身为“民主社会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对底层人民抱有的博爱之情,慢慢变淡,代之以麻木,甚至仇恨。一个身高不到1米4的女售货员跟她起了纠纷,她看着后者踩着梯子才够得着高处衣服,一股恶意涌上,“希望能看到她啪地一声摔到地上”;而残疾员工忧伤地坐在轮椅里,她看到第一感觉是“至少你还坐着。”——她忽然意识到,如果自己的父亲没有脱离矿工身份,如果去掉自己的教育程度,也许自己就是现在这样:苛刻、狡猾、满怀怨恨。她没有强调,但读者可以自行总结:穷人仇恨穷人。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却让人难以面对——穷人不都是善良的么?法国作家塞利纳在他1935年的《长夜行》里写道:“我们之间有五个法郎的隔阂,就足以产生恨,希望他们统统死光。”“五个法郎”,可以换成小升初的一个名额、一个工作机会,甚至仅仅是高峰期公车上的一个座位、它仍然“足以产生恨,希望他们统统死光”。不信你看北京上海贴吧里,那些铺天盖地的“外地人滚出去”。
--
- He has more flour mills than you have brain cells.
- Really? how many mills has he got?
- Seven!
※ 来源:·水木社区http://newsmth.net·[FROM:24.60.200.*]
标 题: 好受震憾啊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 13 23:51:13 2015), 站内
[zz] 畅销书女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进入美国底层,体验在时薪6~8美元下,辛勤工作是否能生活下去,她的答案是:不能。除非你跟别人合租房子,或者打两份工。
她在三个城市当过餐厅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看护护理及沃尔玛的售货员,她努力工作,也努力尝试收支平衡,为此她曾勇猛打两份工,一周工作七天,每周还能在打工的看护之家免费吃两三餐,这些都帮助了她。但到旅游旺季,房租将上涨三倍,身为女佣的她,只能再次破产。
作者有穷人没有的优势:在前面的几十年,她有高于一般水平的医疗照顾、良好饮食、她常年练举重,身体“是不寻常的结实”。并且,就这个实验来说,她作弊了,她给自己租车,用信用卡付费;每到一个城市,她备有一千多美元的起头基金;她开了外挂,却仍然没有打赢。
我一度觉得这本《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员》是来黑美国的,因为美剧、好莱坞电影不曾说过,还有这么个美国存在:低薪白人劳工,三四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生活;怀孕的清洁工摔伤也不敢请假,一天没薪水,第二天就没钱买杂物;沃尔玛的员工付不起房租,住在收容所;背着十几磅重的吸尘器吸尘、跪在地上擦地,女佣们话题热点是哪个牌子的止痛药最好用;没有健康保险,因为太贵,这意味如果生病,你要比别人多花钱。
女招待考虑搬入每晚40~60美金的汽车旅馆(她每天才挣四十多美金),作家惊讶问她怎么想的,同事像看笨蛋一样看着女作家:我上哪儿弄一个月的租金跟押金去租公寓?而女作家,之所以能租到月租500的公寓,是拜她从自己的现实世界带来的1000美金付押金及头一月租金所赐。
...
作者自己能从时薪5.15美元的餐厅跳槽至时薪7.5,因为她有车,可四处应聘,上班范围更有弹性。她的同事若换工作,交通是大问题,甚至需更换住处。穷人比富人更保守,更不愿意改变,就像奴隶比奴隶主更保守。物质上的窘迫,使他们承受不起改变,冒不起一周没工作的风险。那意味着他们会挨饿,从现在的房子被赶出去,掉到地狱更可怕的下一层。
但作者在找工作时呈现的状态,她的精神活力、她的勇气才是她和她的同事们之最大区别。同样被羞辱及盘剥,她跃跃欲试组织工会,她的同事却只希望偶尔请一天假,第二天还能有钱买点杂货。这一部分也可用来解释教育的重要所在,作者隐瞒了博士学位,却拿不走自己的思维。精神的贫困是穷人解脱贫穷的最大障碍。
两个多月的底层生活后,作者的背伤复发、全身起了疱疹,并且,她身为“民主社会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对底层人民抱有的博爱之情,慢慢变淡,代之以麻木,甚至仇恨。一个身高不到1米4的女售货员跟她起了纠纷,她看着后者踩着梯子才够得着高处衣服,一股恶意涌上,“希望能看到她啪地一声摔到地上”;而残疾员工忧伤地坐在轮椅里,她看到第一感觉是“至少你还坐着。”——她忽然意识到,如果自己的父亲没有脱离矿工身份,如果去掉自己的教育程度,也许自己就是现在这样:苛刻、狡猾、满怀怨恨。她没有强调,但读者可以自行总结:穷人仇恨穷人。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却让人难以面对——穷人不都是善良的么?法国作家塞利纳在他1935年的《长夜行》里写道:“我们之间有五个法郎的隔阂,就足以产生恨,希望他们统统死光。”“五个法郎”,可以换成小升初的一个名额、一个工作机会,甚至仅仅是高峰期公车上的一个座位、它仍然“足以产生恨,希望他们统统死光”。不信你看北京上海贴吧里,那些铺天盖地的“外地人滚出去”。
--
- He has more flour mills than you have brain cells.
- Really? how many mills has he got?
- Seven!
※ 来源:·水木社区http://newsmth.net·[FROM:24.60.20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