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indgone (雪泥猪爪), 信区: Age
标 题: 4月话题@勇敢的心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Apr 30 23:53:10 2013), 站内

(从四月初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诌个东西,表示对黄师傅的支持,一直懒到现在,只能赶在四月的尾巴上了)
说到看到感动的电影,那真的要说“那些年”了----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之前无论是对香港的恩怨警匪,还是美国的肌肉猛男,亦或国产的高粱豆腐,都是一种看热闹的态度,跟一班狗友打打闹闹看完之后,骚动或有,感动绝无。这或许也怪小地方电影少,没有选择。
但上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大学里青春多得抛洒不尽,但钱少人怂,娱乐稀缺,不看电影干什么?那时还没有网络这么神奇的东西,每到周五,很多宅男宅女们闷了一周,都要跑出去看个片轻松一下。学校里几个放映点为了竞争,绞尽脑汁猜你的心思,想温习武侠?李连杰精选陪你过周末,另送张敏若干;想来点爆笑?周星驰系列三连播,下巴脱臼找校医院泌尿科。那会子也不讲究什么版权,任啥进口大片登陆中国,一瞬间就能传遍各大高校,一两块钱看一部,童叟无欺,还是原版。于是很多人顶着学英语的名号,是个片就去把导演糟践一遍。
扯远了,故事从这里开始吧。
应该是在秋天,我正火热的追着高中同班的一姑娘,她善良、聪明、坚强,还挺漂亮,就是有点四环素牙。其实从高中开始我就对她情愫明生,苦于学校的白色恐怖不能太过张扬。但上了大学我可就没啥顾忌了,隔一段时间就跑到电话亭往她们学校打电话,不过那时电话亭少人却很多,打电话经常要排长队,好不容易轮到打的更要珍惜机会说到精疲力竭,为了跟她说2分钟,等个把小时是常事,所以更多的时间我会给她写信,这也是那时更普遍的交流方式。下笔千言,搜肠刮肚把每天见的听的想的梦的都说一遍, 最后点睛之笔是“想你”,然后压抑着激动的心情检查三遍仔细折好放进信封封牢贴好邮票飞奔到邮局轻轻的投进邮筒,再朝邮筒里面看一眼确信没问题才敢离开。一投完,就开始掰着手指算时间,差不多该有回信的时候,就每天下课跑到楼长室门口的信箱那里仔细搜查,没有发现回信,就心生疑窦觉得是不是铁路停运了邮政系统罢工了山塌了地震了把不该想的都想一遍,然后悻悻的爬回四楼。一旦看见回信,则欢天喜地迫不及待捏着它冲回寝室,心里想着楼长是好人下次要给他买一学五的大鸡腿。她基本每封都回,一开始话少,后来也逐渐多起来。
有一天,是个周五,中午收到她一封信,里面说了一堆近期她做的事,上的课,听的讲座,看的电影。她学财经我学生物,专业完全不搭,所以上课和讲座,她跟我说的东西我基本只能看看,没什么能讨论的。但电影就不同了,好歹我们可以看到一样的电影,好歹可以对其中的一些事进行讨论-----这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寻找话题的机会。她的信里提到她上周看了个片子,叫《云中漫步》,很好看,推荐我也看看。我一想,嘿,刚路过电教不是看见今晚美国大片两联播,第一个就是这片吗?天助我也啊,看这片名还挺浪漫,这要是看完了,那得有多少的共同语言,两岸猿声啼不住啊………绝对不能错过!下午趁上课路上人少,我给她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尊她旨意今晚就安排电教播放这片,我定会认真学习,学完立刻给她汇报。
刚到五点,我就立刻收拾东西冲到食堂买了俩馒头,跑到电教边往嘴里塞边等开始售票,开场后第一个冲进去,找了个最好的座,坐得笔挺的等开演,态度端正得就差拿个小本本记录要点了。等电影一开始我就死盯着屏幕,观察里面人物的一举一动,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每个小的转承起合,都希望记下来,好成为和她聊天时的谈资。塞了两个干馒头没喝水带来的口渴让我非常难奈,但我知道不能离开,一旦我出去买水,再回来时不但好的座位没了,说不定还会丢失关键桥段。终于忍到这部结束,下一部开始,我松了一口气,飞快的回忆了一遍剧情,确认自己能从三个角度八个方面解读这个片子,才站起来想出去买瓶水喝了再回来看下一部,或者,就不看了,直接回去给她打电话。
但是我的座位实在太好了,好到周围都挤满了人,不容易出去,旁边的哥们正跟别人聊着要开始的第二部电影,根本没注意到我想走,更别说给我让路。我回头瞟了一眼,似乎是苏格兰的古装片,稍微有点意思。我问旁边的那哥们:“这片啥名字啊?”“勇敢的心”。真土的名字,我心说,好吧,看在苏格兰草地群山的份上,看十分钟,如果不咋样,我就回去给她打电话。
这部电影可比《云中漫步》凄苦许多,背景是苏格兰被英格兰凌虐的十三世纪,抗英领导人威廉.华莱士的故事。
这个片情节构思说不上精巧,画面虽然不错,但色彩和震撼力比起某些摄影师转行的导演还有很大的差距,音乐也只能说是中上,战争场景就别提了,千把个人的场面怎么看都小气。的但就是这么一部很多方面并非完美的片,竟然让我在看了十分钟后觉得还蛮有意思。那个隐约会成为主角的男孩,出乎意料的没有在在父亲被谋杀后立刻拿起武器反抗,而是最终沉默的跟着叔叔远走他乡。这并不是他工于心计打算智取,也不是他隐忍不发等候时机,仅仅就是懦弱。懦弱是天性,对于一个几岁的小孩来说,即使他生长在崇尚武勇的时代,即使他国仇家恨集于一身。
最终改变他懦弱的,是他未婚妻的死,那个多年前在他父亲葬礼上,给过他温暖回忆的善良而美丽的女孩,在他们新婚将至时,被英国贵族杀死,而他眼睁睁看着她离去,无力挽救。愤怒让他勇敢,于是他被迫继承了父兄的遗志,揭竿而起,反抗暴政,争取独立。
虽然最终他由于相信朋友,被人两次出卖,丢失了性命,但中间的种种经历,在泥浆里挣扎搏斗,在阵前呐喊呼啸,趁夜色踢开仇家大门,在雾霭里幽会敌方女子,浮浮沉沉,悲悲喜喜,也让我们看电影的人,心情跟着跌宕起伏,尤其是当他要被砍头,对着围观的希望他求饶的人们,大喊出一声“freedom”时,全场死寂。
电影结束的时候,很多人还沉浸在刚才的情绪里,没人跟平时一样站起来呼喊着就走了,零零星星有人开始鼓掌,然后大家都回过神来,一起用力的跟着鼓,而且经久不息。一方面,大家是真为这个电影叫好,另一方面,也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在那之前,作为一个混迹周末校园影坛的常客,我没见到任何一部电影获得这样的待遇。
从电教出来,一直到回到寝室,我都还在回忆这部电影,以至于不记得买瓶水安慰我干涸的喉咙。其实那时候的我,也说不清为什么会那么激动,会那么认可那种无畏,只是懵懂的觉得,如果华莱士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任他忠厚善良,起早贪黑,任劳任怨,长命百岁,也比不过这短短一段时间领导起义的生命精彩,多年以后我在地铁里看到一个广告词,觉得非常适合概括这个电影--勇敢过,才活过。
现在想来,我不知道自己在现实的泥浆中挣扎的时候,受到这部电影的影响有多深,只是很庆幸在大多数面对压力的时候,没有让自己选择平淡,幸甚至哉。
回到那天晚上,我到了寝室还一直没平静下来,迫不及待跟室友们推荐这个片子,让他们明天一定去看,还跟他们大讲特讲一些激荡的桥段---直到寝室的呼叫器响起楼长伟岸的声音: “436,猪爪,电话。”
我到楼长室,拿起话筒,里面传出的是她的声音!她第一次主动给我打电话!我差点激动的把楼长室的玻璃砸坏了,幸苦楼长用见惯不惊的冷漠眼神平抑了我的冲动,轻描淡写,举重若轻。她跟我讲了和同学去徐家汇买衣服、学校的walkman比外面卖的还贵、冬天很冷不知道会不会手上长冻疮。我跟她说最近又赢了三场球,还告诉她我们整蛊了室友让他哭笑不得,逗得她呵呵的笑,那笑声真好听,让我恍惚中觉得想淹在这笑声里,不出来了。
就在我恍惚中,听到她问我:“《云中漫步》看了吗?”“看了!”
“唔,好看吗?”
“好看!”
“你觉得哪儿好啊?”
“嗯,嗯………..哪儿都好,特别好”
“你说说呗”
“嗯,嗯……….我给你讲讲另一个片吧,也很好看,叫《勇敢的心》”


--
帝京公办高等ws专科学校暨西北大学海淀分校教导主任
ws格言:如果我不在ws,就在去ws的路上
一旦ws,别无所求
人头马一开,ws自然来
其实,男人更需要ws
just do ws!


※ 修改:·dasuan 于 May 1 00:14:47 2013 修改本文·[FROM: 211.99.222.*]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60.8.1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