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unseraphic (この世界がいつかは幻に変わると), 信区: History
标 题: 补全:从甲午到甲午:日本人的中国观之变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Feb 1 20:55:55 2015), 站内

原楼主搞不好是用脚本转的,漏了文章的后半部分:

战胜国终于被称为“中国”

1945年“八一五”投降之后,当日本人大都垂头丧气不知前景如何时,在日本的华人感
到真是变天了。他们走在街上不再听到辱骂声,面对在日本登陆的美军先头部队,日本
年轻妇女纷纷剪了头发换上男装四处躲避,横滨的华侨却自豪地走上街头欢迎前来的“
盟军”,同时还将街名“南京町”堂堂正正地改为“中华街”。

日本战败后百业萧条,海外的数百万军民又遣返归来,饥饿和失业像两条鞭子抽打着大
多数日本家庭。城市街头,大批穿着破旧军装的男人终日徘徊,为生活所迫的女人则在
美军驻地附近公开拉客,通常一次索价仅1美元。此时,华人作为战胜国的侨民,却享受
着“联合国人”的供应待遇。美国占领军不许普通日本人经营粮、油、糖、肉生意,华
人却不在限制之列。华侨们利用这一良机,大开餐馆和杂货、洋服店铺,积累了资金,
中华街就此成为横滨的繁华区。中华街周围的不少日本人一改过去的鄙夷态度,对华人
投来羡慕的目光。反观旅日的朝鲜人,其国家已独立,因此被取消了日本国籍,同时又
不能享受战胜国居民的待遇,多数人生活反而更加困窘。相形之下,华人由衷地感到身
为中国人的骄傲。

战后国民党政府因忙于内战,放弃了向日本派遣占领军。不过,经过中国派驻日本的军
事代表团的强烈要求,美国占领当局命令日本政府不得再使用“支那”一词。在中国抗
战胜利9个多月后,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务省正式向国内各新闻出版单位发出了《关于
避免支那称呼事宜》的通知。7月3日,日本教育次官也正式向国内各学校发出通知:“
查‘支那’之称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
求停止使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通知里虽
然带着战败后无可奈何的口气,“支那”这一令中国人极感屈辱的名词毕竟从此从日本
公开出版物中消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成为战胜国,但战时国民党政府的许多表现令许多日本人轻蔑,战
争结束时中国战场上日强中弱的形势又没有改变,在战败者心中并没有真正确立起应有
的尊重。日本人普遍认为“我们是被美国打败的,并没有败给中国”,民间相互之间谈
论中国时还习惯使用“支那”一词。

“支那”一词真正得以从日语中消失,关键在于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
利。中国敢于出兵朝鲜,美国舆论惊呼遭到“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战后普遍对
美国顶礼膜拜的日本人震惊了。一再看到和听到“中国人”“中共军队”取得胜利的新
闻报道,许多日本人在感叹之余,对中国产生了真正的敬佩之感。抗美援朝的战报传到
东北的日本战犯管理所时,那些由苏联递解过来、一向表示不服的战犯们,重新认识到
自己老对手的强大力量,多数都低下了脑袋表示服罪并愿意接受改造。在日本的老一代
华人从切身的体验中也大都深深地感受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他们挺起了腰杆,朝鲜战
争才使他们的祖国被承认为强国。

“中国”一词,就此才真正成为日本人平时的口头语言。战后出生和长大的日本人大都
只有查字典才知道,“支那——系以往对中国的称呼”。

国力对比转换带来心理不适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将日本作为东方冷战的重要基地,中日关系又受制于中美关系
。1951年美国片面主持了《对日和约》,将对日抗战时间最长的中国排除在外。此后,
根据美国的安排,日本吉田茂政府同台湾当局建立了外交关系,拒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
国。横滨等地的华人社团也受制于台湾派来的“大使馆”。

不过,此时新中国的力量已让日本人刮目相看,加上岛内左翼力量很强,日本社会要求
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很强烈。1952年以后,两国的民间贸易和往来逐步开展起来,日益
扩大,在日华人又成了沟通民间贸易的重要渠道。

战后日本民众多数生活在贫困饥饿中,面临着俄式社会革命和美式社会改良两种选择。
1945年至1949年间,美国对天皇为首的日本皇族的战争责任免于追究,对日本实行社会
改造,制定和平宪法,推行土地改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民主进程,也消除了革命条件
。1949年日本共产党曾开始“城市暴动”的准备,结果美军和吉田政府宣布日共为“非
法”。由于看到日本革命的条件不具备,自1952年以后,中国的对日方针转为争取日本
中立并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政府跟随美国敌视中国,不过当时日本社会上左翼力量也
比较强,揭露侵华战争罪行和主张中日友好的呼声很强烈。在官方不能建交的情况下,
中国领导人采取了民间外交即争取日本人民的政策。“两弹一星”的成功又增强了军事
震慑力,加上当时实行联合美国、西欧和日本对抗苏联的“一条线”战略,这种形势终
于促成了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

据中日恢复邦交时的新闻调查,日本社会上多数人表示过去“对不起”中国,尤其是老
年人中这种态度更强烈。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签约后,日本社会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
对中国“有好感”的人多达八成。在这种大气候下,日本政府通过了相当于300亿美元的
长期日元贷款,作为中国放弃战争赔款要求的一种补偿。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访日的中国人为数很少,大都受到满脸笑容的热情对待。我注
意到,当时日本媒体的报道大都带有居高临下的心态,都讲中国“穷”,应该给一些援
助。90年代以后,苏联瓦解、冷战结束,日本和美国不再有联华抗苏的需求,并感到中
华崛起是一种威胁,官方和媒体对中国的态度日益逆转,并影响到民间。加上赴日留学
、工作和定居的中国人在90年代末达到60万,成为日本的第一大外来族群,直接交往扩
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满和摩擦的升级。

90年代初笔者到日本时,只能在低档商店看到一些廉价中国产品,2000年再到日本时,
商场中已充满了“中国制造”。有些右翼分子就此煽动称,本国已成了中国产品的殖民
地。由于日本经济增长率二十多年来几乎陷入停滞,普通老百姓也容易听信宣传,认为
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近些年来,由于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冲突,“中国威胁”论在日
本甚嚣尘上,日本要求美国提供保护。偏激民族情绪在社会上蔓延,也使主张中日友好
的声音很难发出。在日本,有过战争责任的老年人差不多都已不在世,对中国仍不断声
讨日本过去侵华的罪行,战后新生代普遍感到不满,认为是打压他们成为正常国家。据
近年来的日本民意测验,对中国有“好感”的人降到不足一成。


仔细观察,日本政府在村山富市首相1995年发表著名的承认侵华的讲话之前,从来没有
用过对华“侵略”一词,而是采取“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的不讲是非的态度,其根源
也在于战后对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罪行没有做过清算。

从日本侵华时期和战后的社会情况看,想彻底清算侵略罪行的最好时机是战争结束后的
战犯审判之时。当时因为美国扶植日本、建立东亚反共基地,错过了这一历史机会,才
导致后来几十年间日本否认侵略罪行,让中国人愤慨不已。

人们也应看到,如今日本社会上对华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崛起引发其心理
不适应的结果,与侵华年代蔑视“支那”的傲慢心态完全不同。回想1990年时,中国的
GDP只及日本的八分之一,2000年达到四分之一,2010年终于超过,到2014年达到日本的
两倍(这与日元近期贬值也有关系),中日关系由“日强中弱”转变为“两强并立”,再
转变为“中强日弱”。对习惯于崇拜强者而傲视弱者的日本社会而言,现在的心理不适
应恰恰是这一角色转换时期的表现。

邓小平有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待到中国真正强大、富裕起来时,日本社会上对
华尊敬和好感的心态肯定会重新占主流。过去因为落后而挨打,自己实力不济时又不能
让战败国认罪,想让中日关系走向健康轨道,只有靠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人们回顾历史
应该得出的结论。




--
发信人: ElderOrb (Summum bonum), 信区: Comic
标 题: Re: 还是没忍住,又烧了一个……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Sep 29 22:41:41 2009), 站内

你还是去找妹子罢...
1:1,可以脱袜子...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16.1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