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utumnNight (秋夜), 信区: Reader
标 题: 少翻故纸堆,少看文学书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May 18 16:33:55 2015), 站内

现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到处都有人转发劝读书的文章,这当然是好事。但是推荐的书单里,大都有两大类书,经典和文学。这些书目多少反映了推荐者本人的知识背景和喜好。比如,现在一些40岁的人推荐的东西大都是他们当年上大学流行的东西。比起50岁以上的人推荐的东西要新一些,但是我觉得仍然不够。
1,故纸堆是古人的经验总结,经典不过是故纸堆里的翘楚,作为普通人,经典可以看,但是要适可而止。对于其他不那么经典的东西,看不看都无所谓
如果把读书看成是一个淘宝的过程,或者信息挖掘的过程。那么有一句话: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
人的认识最终都是来自于人的实践经验,古人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古人的实践基础之上。古人没有办法航空航天,下潜海底,钻探地心....,所以他们对不知道的东西,只能各种猜测。中国人认为世界的构成是金木水火土,希腊人认为是地水风火,今天我们有元素周期表,搞明白了很多东西,理应比古人的认识更深刻。如果还在看古人写的东西,是很难看出什么新意来的,更何况故纸堆前人已经看了几百年几千年。即使你能看出什么新意来,也是因为你有了新的体验。
我们要思考,就需要有新的观察和实践。所以应该关注那些前沿的东西。包括认识的前沿和思想的前沿
当年听新东方的老师讲过一个段子,他说他在美国,有一天一个伊朗同学失魂落魄的跑来对他说,说自己的宗教信仰崩塌了,因为他偷偷的看了一本书,觉得它写的很有道理,拿来一看,原来是《共产党宣言》。
民国时期,进化论风行中国,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代的知识分子。
近代历史上进化论,相对论,量子力学,都对人类的世界观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来自于生物学和物理学的最新发现,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故纸堆。
我们就是应该去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进化论”,关注那些能让你脑洞大开的东西。

2,出版社劝人读经典,是因为经典大都过了版权期。我逛书市最大的感慨是,故纸堆特别的多。什么东西没有版权,什么东西就一窝蜂的印。
几个大的故纸堆:国学,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民国经典,中国史解读,西方经典.....,一股子馊霉的味道。

3,更激进的看法就是鲁迅的观点:少看或者不看中国书,在他那个年代,中国书大部分指的是那些旧学。可惜到了今天,我觉得这话仍然适用。五四时代的文科大师,很多人去国外兜了一圈回来,仍旧弄起了旧学,实在是因为在国学中浸染多年,一时半会没有办法完全抛弃。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产生了一大批土鳖教授,苏联都没去过几回,更别说欧美了。他们的东西也可以少看,因为脑子里就没什么新东西。

4,少看文学
面向大众的文学,在过去就和今天的广播电影电视差不多,带有娱乐业的色彩。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近代欧洲小说很发达,是因为那时的小说连载在报刊上,大家追小说,就跟今天追美剧似的。之后是广播时代,捧红了猫王、披头士和各种乐队,后来是无声电影,有声电影,电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流行艺术,这种变迁就像唐诗宋词元曲京剧,文学是看不完的。
今天有的人说看文学是高大上,看电影电视是下三滥,在我看来没什么区别。电影电视的基础仍然是剧本,某种程度上是文学的衍生产品。
少数文学并不去愉悦大众,于是整天探讨人性,最后的结论大概是,人即是动物,但又和动物有区别....,这样的东西是探讨不完的,要多少有多少。
看书其实最终看的是人,如果作家的认识深刻,那写出来就深刻。当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大部分作家并非领域专家。《平凡的世界》里有一段讨论相对论的文字,这样的东西只能说明,作家对于不懂的东西,最好闭嘴。如果寄希望于读文学来增进认识,恐怕是要失望的。
5,有人说看文学只是为了休闲,但是我觉得用读书来消磨时间,比其他方式累多了,读书是一个需要主动消化的过程,不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干别的事情,看电影听广播就轻松的多。你有这个时间,干点有意义的事情岂不更好,所以,少看没营养的东西。如果读一本书,翻了几页没有收获,那么就应该果断放弃。《李太白集》《杜工部集》好不好呢?当然好,当然经典,但是对一个非古文诗词爱好者和研究者,不看也罢。
--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 来源:·水木社区http://www.newsmth.net·[FROM:202.108.34.*]